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公民素養」如夢幻泡影?—從塑化劑、瘦肉精到勞工最低工資


圖片來源:大葉大學優質通識教育課程
文/賴伯琦(大葉大學生物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三月底,是在教育部補助公民素養陶塑計畫徵件的收件期限,不少公私立大學的教師們正如火如荼地撰寫計畫,希望獲得評審認同,能夠接受課程計畫補助,以推動「公民素養」之相關課程改革。在教育部徵件說明中這樣提到:「教育部為加強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鼓勵大學校院發展『統整性』及『融貫性』之相關課程及活動,特依據本部補助推動人文及科技教育先導型計畫要點,公告受理申請公民素養陶塑計畫。本計畫為建立核心能力培養之基礎平台,著重『倫理』、『民主』、『科學』、『美學』及『媒體』素養等核心能力與各學門知識領域之有效連結,以培育具備『創新、跨領域及知識統整』等特質之人才。」教育部推動「公民素養」的理想,難道不應該獲得普遍的掌聲?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感恩家書-「中文鑑賞與應用」之通識作業設計

文/王若嫻(空軍軍官學校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
壹、作業設計理念
     「感恩家書」的講授內容,建議以「親情文學」等相關作品為主,並講說應用文的正確書寫格式。為能配合此主題,使同學真正做到對父母的感恩,並加強對應用文的認識與了解,因此設計以寫作「期中感恩家書」一封,要求學生必須親筆寫作家書給父母。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如何在通識課程中使用影音媒材


圖片來源:「哲學與當代思潮」課程網站
文/林武佐

        一般大學通識課程或某些專業課程的老師,會用數位媒體(如Flash等動畫)、影片或電視擷取的新聞或節目片段來作為授課的輔助教材。因此,在通識課程進行時,如何最有效地剪輯、側錄、搜尋(下載)一些對於課程有幫助的影音媒材,相關的實施步驟與各種秘訣已成為大家競相瞭解的主題。因此,我們可大膽假設,不管通識授課得主題為何,「將教室變成是電影院」般的把媒體影片融入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似乎已成為不可檔的趨勢。本文乃針對媒體影片教材製作的經驗與如何在通識課程中使用影音媒材的撇步野人獻曝一番,以期收拋磚引玉之效。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新書引介 - 教育小革命:大學生的十堂社會參與課

圖片來源:博客來
       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除了在課堂裡學習知識,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作為?

       教育小革命這本書,要訴說的是另一種可能性,帶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或者說是社區的可能性。本書可以說是由洄瀾的山風、海雨、陽光、以及東華大學師生的熱情和願景共同灌溉而成。在洄瀾豐富壯麗而多樣的人文風土之中,所欲辯證的主要議題,正是大學師生的課程,為自己所在的社區地域,帶來什麼樣的改變或省思。這些課程和知識的對話交流,有沒有可能是行動導向的?或是有他種型式可以具體呈現?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好論文136

圖片來源:公視
文/林崇熙(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經常審查到一些學術論文有著紮實的資料,各章節也各有其表述內容(如產業歷史、生產流程、生產器具、產業聚落、空間、民宅、文化資產普查等),但讀來卻感到枯燥無味,即nobody的我們為何需要知道這些事情;或者,知道這些事情對於我們將有什麼啟發?或者,藉由這些考察與現象掌握,將能解決當前什麼重大社會議題或學術命題?

「以科學之名」的迷思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
文/黃俊儒

     「美國牛肉瘦肉精」當然是一個科學與政治的複合議題,只是在台灣媒體的操作中,總是「科學」一點點,然後「政治」一大堆。所謂的科學一點點,指的不是該議題最終應該由科學知識來進行最後判決,而是不論贊成或反對的論調,總只是廉價而輕率地在消費科學的形象。

臺灣通識網素材庫隆重登場!

臺灣通識網這次為大家帶來2012年最新力作:素材庫!

四年以來,臺灣通識網投注許多心力在資源共享之上。
在通識網團隊解決智慧財產權和授權問題後,終於成功推出素材庫,供教師備課,以及學生報告運用。

歡迎大家多加利用這項服務,資源共享rocks!

最後小播僅為大家點播一首分享,以彰顯這樣可貴的精神…因為已沒梗可說了

2012年3月19日 星期一

通識教育精神相關之經典引介

作者:王冠生
轉載自「把理念帶進教室」書籍粉絲專頁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

      近十年來,國內大學院校積極推動通識教育革新,以教育部顧問室為核心的通識教育改進計畫,包括通識教育先導型計畫、優質通識課程計畫、以通識課程為核心的全校課程革新計畫、公民素養陶塑計畫…等等,投入相當多的人力與資源,顯著提升國內通識教育的品質。由於關心通識教育的學界人士越來越多,因此近年有不少專書或譯著專門探討通識教育理念,分析國內通識教育的缺失與改進方法,介紹國外一流大學的通識教育制度。這些著作對於國內學界規劃通識教育藍圖、釐清通識教育意涵、建構通識教育理論、提升通識教育品質,都有相當大的幫助。本文將介紹幾本最具代表性的著作,說明其主要內容,以及對於通識教育的意義。


壹、《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



圖片來源:The Book Dictionary

    《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Cultivating Humanity : A Classical Defense of Reform in Liberal Education) 是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系教授Martha Nussbaum的作品。Nussbaum是一位古希臘哲學專家,對於法律、人權、宗教等社會政治議題也相當關注。Nussbaum面對的是二十一世紀多元文化、全球化下的教育議題,有趣的是,其主張承襲蘇格拉底自我檢視(self examination)的精神,培養學生成為能夠進行獨立思考、關心不同族群、關懷公共事務的世界公民。

      Nussbaum在該書中提出大學博雅教育應培養的三種能力:1.批判思考的能力:批判性地檢討自己和自己傳統的能力。2.承認他者、關懷他者的能力:逃脫狹隘的群體忠誠,從世界公民的角度去關懷他人實際生活的能力。3.敘事想像的能力:站在別人的位置設想、閱讀別人的故事、了解其他族群之希望和欲求的能力。此三種能力亦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化環境下,高等教育必須培養學生具備的三種能力。根據上述思考,本書共分為八章:〈蘇格拉底的自我檢驗〉、〈世界公民〉、〈敘事的想像〉、〈非西方文化研究〉、〈非洲裔美國人研究〉、〈婦女研究〉、〈人類性行為研究〉、〈教會大學中的蘇格拉底〉。

      從本書各章節的主題可以看出,Nussbaum認為通識教育最重要目標即在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精神,這個精神是古希臘哲學留給人類的重要資產,縱使是在教會學校中,仍應該學習蘇格拉底「自我檢視」的精神,對各種主張、規範進行反思。其次,在多元文化的環境中,由於人們抱持不同宗教觀、道德觀、世界觀,對性別、族群、宗教所衍生的議題,會產生許多不同的主張。因此,現代大學通識教育應培養學生具有承認多元、尊重差異、理解不同文化,尊重不同觀點的能力與胸襟。筆者認為,當我們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挑戰,思索該培養學生具有何種公民素養時,Nussbaum的理論給予我們相當大的啟示。


貳、《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

圖片來源: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大學教了沒—哈佛校長提出的八門課》(Our Underachieving Colleges : A Candid Look at How Much Students Learn and Why They Should Be Learning More.) 是美國前哈佛大學校長瑞克‧伯克(Derek Bok)的著作。伯克41歲就接任哈佛大學校長,前後擔任了二十年。在本書中,伯克提出二十一世紀大學教育的八個重要目標:(1)良好的表達能力(寫作與溝通);(2)清晰的思辨能力;(3)獨立的道德思考能力;(4)履行公民責任的能力;(5)迎接多元生活的能力;(6)迎接全球化社會的能力;(7)廣泛的興趣;(8)就業能力。 此八項目標為大學需培養學生的核心能力,而通識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協助學校養成學生的校級核心能力,因此,此八項目標亦是通識教育可努力的方向。

      全書內容包括〈美國大學的演進〉、〈教授對大學教育的態度〉、〈大學教育的目標〉、〈學習溝通〉、〈學習思考〉、〈塑造品格〉、〈培養公民責任感〉、〈迎接多元化的生活〉、〈迎接全球化的社會〉、〈拓展興趣〉、〈準備就業〉、〈改善大學教育的品質〉等章節。在〈拓展興趣〉一章中,伯克特別說明其對於通識教育的見解。伯克認為通識教育代表一種擴展智能視野、並跳脫出狹隘專業教育的課程設計,不過,通識教育並非提供廣度而已,通識教育需要注入更多的教育目標,例如加強道德思考能力、增進族群包容、瞭解在世界中所處的位置…等等。

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陳文芬:假面孔子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
       近十年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孔子學院作為其軟實力(soft power)的象徵和主體行動模式。風潮所至,連我國國策顧問都倡言可以兩岸合作孔子學院。然孔子學院自成立來,問題重重。如澳洲新南威爾斯孔子學院因針對特殊議題(中國人權、西藏、六四天安門、臺灣問題)過濾,引起了四千多人的連署抗議,要求取消新南威爾斯內的各間孔子學院。這之間問題其實很明確。孔子學院究竟推廣的是漢語和文化,還是另類的,用漢語和文化作為粉飾的駐外中宣部?

       本次大學大小事獲旅瑞典作家陳文芬女士首肯,轉載她發表於自由時報社論的全文,供大學大小事的朋友了解孔子學院現有的問題和繼之而來的歐洲漢學傳承挑戰。(小編野豬)


       二〇〇四年起,中國與歐美非澳大學中學合作四百八十多所孔子學院與課堂,展現”軟實力“宣揚和諧。馬英九執政以來國策顧問提出兩岸合作“孔子學院”議題,新任文建會主委龍應台也將孔院與德國歌德中心比擬,此等消息傳播,已將中國“軟實力”便宜當口號,溢美而失焦,我們必須嚴肅釐清“國家意志力宣傳”與“真正的文化推廣”的區別。同時傳達“軟實力”運作真相,孔院於歐美漢學傳統造成的學術入侵,將面臨甚麼樣的文化損失課題。

       孔院由中國教育部直屬機構”國家漢辦“,與歐美多所大學合作,大學中文系提供辦公教室水電物資,在中文系掛牌運作 ,中國提供師資、教師薪水,對外開放給一般學生,使用大學教室上課。簡言之,孔院教學功能跟台灣”華語教學“相仿,教學素質據說也稱職,但與“漢學研究”毫無關係。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六十分的台灣教育

文/林崇熙(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昨天(編按:2012年1月17日)參加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舉辦的「通識教育暨第二週期大學評鑑講習會」,心中有很深的感觸,遂為此文:
圖片來源: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

       富勒(Lon L. Fuller)《法律的道德性》提出「義務性道德」與「期望性道德」的區分,義務性道德如同文學書寫中的語言規則,是不可違犯的行為低標;而期望性道德是期待一個人才智朝向所能企及的最優秀表現,即是行為的高標,如同文學寫作中傑出文學的標準。法律以義務性道德訂定之法條乃行為低標要求,不可能要求人們做到個人才智之最優秀表現的高標。但應該以高標來鼓勵水準提昇的對象卻以低標來要求,則此要求乃為完全無效的形式主義。例如大學教師評鑑訂定三年教學服務研究合計800點乃通過,但全校教師受評結果平均卻是2000點,則此標準甚低的教師評鑑對於淘汰不認真教師將完全無效。再者,由於教師評鑑使用低標門檻,也就對於激勵教師追求卓越此高標性無效。

       教師評鑑以低標來來讓所有教師皆大歡喜,並不是不長進的孤例,而是台灣以六十分及格自滿的冰山一角。以技職院校強調的證照來看,高職生畢業時經常可以考取許多證照,為何不但無助於就業,也無助於技職體系在社會受到重視?原因就在於台灣取經於德國的證照制度,卻是「橘踰淮為枳」地將德國的高標降為台灣的低標。例如中餐丙級證照的標準是烹飪衛生、煮六道菜、及米飯煮熟,而與美味無關,這般的證照難以令餐廳認可為達到廚師的水準。

       六十分是什麼意思?一學期下來,如果一門課的學生平均分數是六十分層級,意味著兩種可能性,其一是學生對此門課沒有興趣而打混求及格即可,其二是學生難以掌握課程內容而勉強及格而已。不管哪一種狀況都意味著教師的教學失敗,無法引起學生學習動機或無法使學生進入此門課的知識殿堂。

       關係到台灣高等教育發展的大學評鑑從第一週期以「提供學生優質學習環境」為主軸到第二週期以「推動與落實學生學習成效品質保證機制」為主軸,都以「做到自我宣稱想要做」的認可制為之。但是,認可制只認可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通過六十分及格門檻,而不論學生學習成效水準,則如何讓大學辦學邁向卓越?目前認可制評鑑很容易流於形式要件之自我符合而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六十分的教育是學生修滿學分畢業就好,而不論學識程度與態度是否為社會棟才;老師有開課就好,而不論教學成效是否提昇學生格局與視野;教授有發表論文就好,而不論是否與學術重大議題對話;大學有招到學生就好,而不論是否成為社會前瞻的良心。若大學只求六十分,整個社會如何有希望?

2012年3月9日 星期五

新聞評論 - 教育論壇:工會法必須再做修正

       長久以來,我國的工會運動走得非常艱辛。其中因素之一是政府對於工會運作介入甚深。在彼時台灣經濟快速發展經濟,以及黨領政的政治結構下,政府為防止工會的團結危及經濟發展和投資環境的稱定,幾乎可以說是直接介入了工會運作和勞資關係之中。這個現象直到經過數次政黨輪替的今天,仍無改變。台灣甚至連一次大型的全國性罷工都沒有發起過。政府對於資方的約束力亦顯不足,甚至可以說是優待資方。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條目-社會黨國際)

       在政府機關或官方色彩的事業單位內,可以見到較為強有力的工會,比如台鐵工會即是一例。然而,這些有官方色彩,強而有力的工會,並無法為其他勞工帶來任何改變,也無法和現有的工會結盟,對資方產生壓力。這幾個月來,陸續有高教工會和教師工會成立。如何達成教育工作者的聯合,將是一大課題。至少不應該再讓政黨或政府將手伸入工會運作中,甚至淪落為特定政黨的傳聲筒,是肯定的前提。勞動者不先團結起來,改變就不會到來。( 小編野豬 

教育論壇:工會法必須再做修正
2012-3-06 22:53 作者:羅德水

       各縣市、各層級教師工會自《工會法》解禁以來陸續完成組織,成立於民國100年7月11日的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經過8個月的組織發展,目前已有20個會員工會加入、會員人數超過8萬1千人,可謂小有所成。

       儘管如此,各級教師工會自成立以來仍面臨不少內外問題,以擴大工會組織發展為例,除組織內部競合外,《工會法》的刻意限縮相當程度也影響了教師工會的深化,《工會法》再做適時修正,此其時矣。


工會法對教師工會的差別待遇

       在討論如何修法前,還是要先回到《工會法》立法意旨談起,《工會法》第1條開宗明義明訂:「為促進勞工團結,提升勞工地位及改善勞工生活,特制定本法。」然而,新《工會法》雖然開放教師組織工會,卻又在毫無根據之下禁止教師組織企業工會,形同是對教師工會的歧視與壓制,不僅有違兩公約保障基本人權之宗旨,更悖離《工會法》立法意旨,亟需正視並謀求補救。
       
       就會務發展而言,教師被禁組企業工會的影響有二:
       
       其一,代扣會費問題:《工會法》第28條明訂:「企業工會經會員同意,雇主應自該勞工加入工會為會員之日起,自其工資中代扣工會會費,轉交該工會。」由於教師被禁止組織企業工會,所成立的教師職業工會或教育產業工會,目前也僅有比例極低的工會會員以代扣會費的方式繳交會費。

       其二,會務公假問題:《工會法》第36條明訂:「工會之理事、監事於工作時間內有辦理會務之必要者,工會得與雇主約定,由雇主給予一定時數之公假。企業工會與雇主間無前項之約定者,其理事長得以半日或全日,其他理事或監事得於每月50小時之範圍內,請公假辦理會務。」依此,目前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所屬各會員工會中,也僅有極少數取得會務公假,嚴重影響組織發展。

工會法再修正建議

一、取消學校教師工會禁令:

       教師之工會組織與其他受僱者工會無異,基於鼓勵勞工組織工會之立法宗旨,現行《工會法》第6條第1項,「工會組織類型如下,但教師僅得組織及加入第二款及第三款之工會」,後段文字應予刪除,以回復教師組織企業工會之基本權利。

二、允許教師職業、產業工會代扣會費:

       若無法開放教師組織企業工會,則教師組織之職業工會與產業工會,至少均應比照享有代扣會費之組織運作權利,建議修正《工會法》第28條,增列教師職業、產業工會比照一般企業工會代扣會費。

三、教師工會應有基本會務公假:

       會務公假係工會安全重要環節,攸關工會運作,《工會法》第6條已然禁止教師組織企業工會,第36條卻又明訂企業工會無須經過約定即有基本會務公假,形成教師職業工會、教育產業工會規模遠超過一般企業工會,卻無基本會務公假保障之怪象。為使各類型工會公平發展會務組織,建議於第36條增列「職業工會或產業工會符合團體協約法第六條第三項規定,且未與雇主達成第一項之公假約定合意時,適用前項之規定。」凡符合《團體協約法》具有協商資格之職業或產業工會,均應保障其會務人員公假時數,以維持工會合理運作。

       綜上,禁止教師組織企業工會確實業已干擾教師工會組織發展,不啻等於國家法律對教師工會的不當勞動行為,國會應正視此一問題並進行後續修法,至於教師工會方面,在完成修法工作前,亦應著手與雇主就各級工會基本會務假保障進行約定,或啟動勞資協商程序,以展現工會實力,突破國家法律封鎖。(全國教師工會文宣部主任)

新聞評論 - 大學生受教權公私立大不同?全家盟籲:大學勿製造新貧族

圖片來源:大紀元
       大學教育是否製造新貧族?重要因素之一在於台灣的公共政策路線是左或右(然而有一說是台灣沒有真正「左」過)。依目前的高教政策看來,政府並沒有特別在意資源過度集中的問題。進入公立大學的學生,通常家庭的社經地位不會太差;而較弱勢的家庭,依舊希望高等教育能夠如過去一般促進階層流動,所以即使學費貴上許多,仍讓孩子讀大學。這演變成一種惡性循環,許多學生還未能夠畢業,身上揹的貸款數目已十分驚人。退萬步言,大學教育是什麼?大學教育的精神是人人平等受教或培育菁英?這兩種思維方向截然不同,而且也是執政者應該與社會大眾對話,取得共識之議題。如果台灣無法學會尊重各行各業,也不尊重技職體系的專業知能培育,只一味將學生推進大學裡頭(這也是當年廣設大學的原因之一)。那麼顯見我們教育體系之中的矛盾,還要存在很長一段時日。(小編野豬)


大學生受教權公私立大不同?全家盟籲:大學勿製造新貧族

Nownews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大學生的受教權,公私立大不同?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指出,私立大學學生的家庭背景,普遍不及公立大學學生,他們來自所得較低的家庭,然而畢業後,帶著不具競爭力的私校文憑進入就業市場,身上背著數十萬元的貸款與償債壓力,卻只能接受每個月兩萬元上下的薪資,畢業後的人生長達十年的黃金時期,很難有太多的翻身機會,終身淪為社會的新貧族。

       吳福濱分析,私立大學學雜費高,不少學生入學後必須辦理學生貸款,在學期間多數學生必須打工維持生計,學習效果當然不佳。面對學費調漲一事,除了考量國家應負起對高等教育的財政責任外,亦應考量現行的升學制度,造成國立大學學生家庭背景比私立大學為佳。

       吳福濱進一步指出,由於私校學生的居住地區也較多來自鄉下,但是長久以來,國內升學制度卻呈現國立大學學雜費收費低而學生教學成本高,私校生進入大學就讀後,被迫付出公立大學兩倍以上的學雜費,然而教學品質並不及公立大學。

       吳福濱呼籲,政府不應該作為部分大學的幫凶,藉著調漲學雜費之際,讓原來就處於弱勢的私立大學學生,再度受到剝削,如此一來,將會製造出更多的新貧族,並不利於國家及社會的長遠發展。

原文網址: 大學生受教權公私立大不同?全家盟籲:大學勿製造新貧族

2012年3月8日 星期四

新聞評論:潑漆事件 台大學生會聲援成大零貳社

       在這起成大零貳社潑漆事件中,如果換個問法。也許會有不同的答案。比如放置蔣介石銅像在校園中的意義為何?有什麼非放不可的理由。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
       一般而言,公共空間的設置,通常也一定程度的反應了空間中的權力分佈狀態,以及背後的政治正確。2008年12月時,彼時成大學生會已在陸生訪台交流時,上演「主動撤國旗」事件作為序曲。後序發生的事件,則益加使人覺得原本應該自由、多元、開放的大學校園中,是否有一小群人在試圖維護「和諧」?令人莞爾的是,還有人士以環境清潔此種常見理由,明示環境要整潔是共識,暗地隱喻銅像背後所代表的神話被解構的恐懼感。

       在龍應台(現任文建會主委)1985年所著「不會鬧事的一代」文中,已經明確的揭示過:「在明哲保身、少做少錯的環境中,更沒有什麼鬧事的餘地。我們的大學生天真、單純、安分、聽話。」,「在我們的環境中,一個能關心、能判斷的學生,卻也不太能有任何道德行動。一般教育者對學生行動採取壓抑與抵制的態度,目的在求校園的穩定。」1985年的文章,在2012年的今天看來,好像和現狀差不多?

       銅像如果視為「公共設施」,那麼我們至少有權力可以問:銅像基於何種理由要擺設?基於何種理由不該擺設?或者其實更需要更進一步的詢問:是哪些人在校園中還在眷戀著威權神話?是誰還在校園中維持了小警總,為大家思想檢查?(小編野豬)

[新頭殼]  2012.03.07 李雲深/台北報導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2905

       成功大學零貳社於2月28號清晨在蔣介石銅像前潑漆,表達「還原歷史真相、力求轉型正義」事件,獲得更多他校學生的聲援。台灣大學學生會已於3月1日通過決議,聲援成大零貳社之行為,並發起聲援連署,獲得至少10個以上各校學生團體的加入聲援。 

       台大學生會同時也呼籲行政當局,應正視群眾的訴求,翦除威權遺毒,蔣介石銅像應全面退出校園,落實校園民主,還給師生一個學術與言論自由的空間。 

       學生會表示,轉型正義的歷史問題至今未決,過往執政者之暴力妄行,迄今未被處理。蔣介石在這些屠殺與迫害中無法卸責,而今其銅像卻仍突兀地在校園中聳立,在公共場合中,不斷地褻瀆曾為民主、自由賣命的先賢,對家屬而言,更是多重的傷害。 

       聲明表示,當政者不思其歷史功過便予以保留,已然成為結構共犯的一員。今日見成大零貳社的行動受到校方指謫,實令人感嘆,也因此,民主的社會與公共領域,仍有許多的未竟之業。 

       台大學生會也發起聲援連署,目前參與台灣大學學生會連署聲明的各校學生社團包括:交通大學竹風社、政大種子社、高雄大學蚵仔寮集思社、台大邊緣人連盟、中正大學牧夫們社、清大基進社、屏教大民主自由社、開南大學學生自治會、成大原住民文化交流社、台大男生第七宿捨生治會等十多個校園社團。

網址為:http://campaign.tw-npo.org/sign.php?id=201203207202700 

       他們最後提出三點訴求: 
(1)蔣介石之銅像為過往威權在校園內的殘留,應該全面退出大學校園。
(2)民主的現代社會,校園的公共空間配置理應在學生與師長的參與之下,獲得審慎討論,方才予以設立。 
(3)全國各校園之校方行政單位與學生團體,應仔細檢討校園內是否還有威權遺毒的空間地景殘留,並且予以根除,還給校園空間新的人文意義。 
         成大零貳社10幾位同學在228當天凌晨以紅漆與紅墨水,潑灑在成大校園內的蔣中正銅像四周,象徵228真相未明、責任未究,受難者的鮮血就不會乾。同學並在銅像身上披上受難者名單,在基座上貼上百位受難者姓名,呼籲師生能夠謹記這段歷史與這些受難者的姓名。 

       但此項行動引來校方及不同意見學生的反彈。成大主任祕書陳進成當時即表示,校園內的蔣中正銅像,是成大校園歷史的一部分,也是成大的財產,學生如果涉及損毀學校財產,還是要議處,不過要經過校評會討論。而部份成大學生則以還我環境清潔為由,對此行動加以抨擊。 

       有關現階段成大零貳社的動向,目前仍以原先規畫的學期工作方向─轉型正義講座、學運周活動、鄭南榕紀念會等活動持續談轉型正義的問題。目前仍然希望能號召成大教授們一起連署向學校要求即早撤除蔣介石銅像。

新聞評論:課堂「通識化」 塑化劑專家獲教學獎

這是一個將專業課程通識化例子,香港浸大的黃教授,為專業領域的教學者,提及:備課要將枯燥課堂「通識化」,並製作「無字簡報」,引時事例子,吸引學生眼球。重點也是在於與社會脈絡接軌,小編在臺灣,也有跟一些專業領域教師提及,要將專業課程通識化,被專業領域教師馬上聯想到,那,是不是要教很簡單,這是一個長期以來對於通識教育的誤解,通識化的意義,不在於知識內容的簡單,而是以學生為中心,並與社會脈絡接軌,並且結合多元的教學型態,讓學生學習不僅僅在理論知識中打轉,而不知所學與社會的關係,與社會完全脫節,所以,這是小編要這裡進行澄清的!(小編環境兩棲異人)

課堂「通識化」 塑化劑專家獲教學獎
圖片來源:明報
     【明報專訊】浸會大學昨日舉行長期服務及傑出教研獎嘉許禮,其中奪得「傑出教學表現獎」的生物系署理系主任黃港住是塑化劑專家,在去年初爆出的塑化 劑污染食品事件期間,曾助公眾和傳媒理解塑化劑風險。黃港住說,備課要將枯燥課堂「通識化」,並製作「無字簡報」,吸引學生眼球。 
製「無字簡報」 引時事例子
       浸大校長陳新滋昨向174名於大學服務10年至35年的教職員頒發長期服務獎,另外從22位獲提名教授中選出5位頒發「教學人員傑出表現獎」。得獎者之一黃港住研究塑化劑多年,去年爆發食品塑化劑風波時,搖身成為各大傳媒爭相請教的專家,廣為公眾熟悉。 
       本 身為浸大生物系校友的黃港住已於大學服務了11年,他笑言,近年互聯網科技發達,學生上網便可獲得大量資訊,難免覺得大學課堂既慢且悶。因此,他的教學秘 訣是將課堂「通識化」,將枯燥的知識理論,融入社會時事例子,再自製多圖、多動畫的「無字簡報」,吸引學生眼球;黃於課堂內外均主動走進學生群,務求令師 生關係更雙向。
元老教授:師生關係不如昔 
        另外,即將於8月卸任教席的地理系教授周全浩則服務滿35年,獲頒長期服務獎。他表示,70年代加入時浸大僅得1座教學樓,而時任校長謝志偉作風親民,不時與學生打籃球、每早例必與教職員打招呼,校園雖小但感覺親切。
       他直言,現時教學設施及學生人數變多,師生關係難與昔日相比,但仍期望浸大管理層帶領大學保持學術自主,於教研創佳績。



當我是一個TA及當我是一個老師- 對TA的建議與經驗分享(1)

文/何昕家老師


何昕家老師與石純齊助理於100年3月2日公民核心能力
期初座談會進行專題演講
沒有所謂完美的TA,也沒有所謂完美的老師。 
只存在著擁有良好溝通協調的老師與TA。 
以學生為核心,社會脈絡為導向,共創課程美妙的樂章。


        一直以來,到底老師與TA間的關係為何?這個疑問,常常存在老師與TA的心中,尤其是第一次擔任TA以及第一次與TA合作的老師,常常心中會出現有些疑惑, 例如:老師的疑惑在於要請TA協助什麼事情?協助這些事情TA的能力可以嗎?TA要不要到課堂上來?……等大大小小疑問,而TA的疑惑則是在於,這樣的工作量是正常的嗎?跟老師要保持哪種關係?跟學生的關係又要保持哪種關係?……等多樣化的問題。而當今針對TA的相關培力活動與課程,常常會以TA該要盡哪些責任為主軸,以老師為核心,TA該做哪些事情為主要內容,較少提到看待老師與TA的關係,或是針對老師與TA的關係中,需要如何培力老師,老師從課程規劃設計與進行的角度來看,扮演著與TA互動關鍵的角色。因此本文將透過後學微薄的教學經驗及與TA互動的歷程,提出老師與TA關係該如何看待以及面對,希冀針對第一線辛苦的教師以及TA能提供部分的經驗,後學所提絕對不是全部,而僅只於冰山一角,因為每位老師與TA都有獨特人格特質,應該是說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以下的經驗分享,僅為後學個人歸納分析所提出,不見得可以符應各種狀況,更何況,每個學校校風及氛圍也有所差異,諸多變數之下,更顯後學的 經驗絕對無法放諸四海。

       那又為何需要寫這一篇文章呢?後學這一篇拙作,希冀可以提醒老師與TA可以思考相互的關係,以及尋找到適合的相處之道,老師、TA、與課程這四者之間,存在著一種簡單的關係。也就是~

(TE(老師)+ TA(助教)+ ST(學生))X 溝通 + S(社會脈絡) = C(課程)

       可以瞭解到,縱使有完美的老師、完美的TA以及完美的學生,沒有相互溝通,對於課程而言,都是屬於一種非正向的發展,而符應社會脈絡,也成為一種讓學生與TA與真實世界連結的方式。

(待續)

2012年3月7日 星期三

台北市政府「殺死」社區大學的故事 - 萬華社大事件感觸(陳健一)


萬華社大校長日前被檢舉挪用公款,而真相未查明,北市府便以極快的速度解約,換上龍山國中來主持社大業務。北市府的舉動,罕見的引來北市其他十數所社大的反彈,以及對萬華社大的聲援。若細讀文章,各位讀者會發現社大也要評鑑,而且面對的困境和大學校園非常相似。執政者一廂情願的認為評鑑可以讓許多事情超英趕美,但忽略了其中「質」的問題。更甚者,由於行政機關掌握了補助款,那麼原先以促進公民社會運作,關注社會議題的社大,就只好轉型成乖順的學習機構,不再具有反思和公民參與深化的動力。歡迎大家一同關注這些議題,讓勢力單薄卻還需奮戰的社大,也不至於過於孤獨。(小編野豬)
原文連結請參照:守護楠仔溝 http://www.wretch.cc/blog/nanzaigou/6592643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對話為小編自行編纂)


文/陳健一
      台大有一個學者叫黃武雄,他發現台灣的民主有很多問題,人民選了民代以後,就很少參與公共事務或主張,民代也不是真正專心公共事務,政府施政品質幾乎沒有人監督,所以黃武雄決定發展「社區大學」理念和實踐,讓很多人民透過社區大學的學習,產生公共事務的判斷能力和自覺。

        幾經努力,得到政府的支持,民國八十七年第一所社區大學在台北成立,稱做文山社區大學。

        開始的時候,社區大學很努力實踐黃武雄的理念,大家化約這樣公民關心公共事務的理念為「公民社會」。

        早先,「公民社會」理念一經闡述,隨即促使很多人參與,包括大學教書的學者專家。

       接著幾年,各地方陸續在政府認可和補助下成立好幾所社區大學;包括台北的十二所社區大學。

書籍引介: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 - 編者序一

不能沒有你-把學生的學習當一回事    
                                                                            薛清江老師
圖片來源:臺灣通識網教資料庫


       台灣的通識教育有其獨特的時空背景和特色,而通識教育的理念若是要真的落實,有待身處教學最前線的通識教師的實踐。編這本書的目的,在於記錄許多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其珍貴的課堂實戰經驗,除了能將這些長期累積的成果典藏之外,希冀能給予有志於通識教育的新進教師一些參考與攻錯。

       在許多與通識教育相關的場合和文章中,常常會聽到或看到這樣的說法:「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這句話出現之頻繁,有時會讓人誤認它是通識教師的誓言了。乍聽之下,的確會讓人熱血沸騰,用來鼓勵老師們認真教學是個不錯的策略,但對應個人所處的通識教學現場,裡頭似乎少了幾個前提。

       首先,教學是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這句話把教學的所有責任都讓老師概括承受,似乎學生千錯萬錯,都是老師的錯。我們不否定有這種偉大情操的教師存在,但這種完全忽視學生學習心態的作為究竟對學生是福是禍,仍有疑義。如果學生不願學習或學習意願低落(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後,很多學生在父母和社會對學歷要求下進入大學,他們本身的學習意願並不高),教師一廂情願地想把書教好,學生真的會領情嗎?學生不願學習,他們本身一點責任都沒有嗎?學生都唸到大學了,不讓他們為自己學習態度負責,這樣的教學策略好嗎?其次,就算老師認真教學,學生學習意願高,但通識課程中的學生來自不同學院系所,背景知識天差地遠,教師在一學期的課程中,真的有辦法教會每個學生?就算老師深具熱忱,在現今重研究績效的高等教育環境中,想在此體制結構下生存,老師們已不堪負荷,究竟還剩多少心力可以投入教學?

2012年3月5日 星期一

書籍引介: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


       與各位朋友分享林從一老師為本書所撰寫,兼具感性與理性的序言。也請對本書有興趣的朋友把握機會,慢來你就買嘸,畢竟這樣為通識教學所編寫的專書不多。

圖片來源:博客來
在黑暗教室中點亮眼神    林從一老師


       有人說「愛」的相反不是「恨」,而是「冷漠」。這種說法藏有真理。愛讓人們之間、人們與事物之間產生正向關聯,恨則產生負面關聯,如果能夠,我們努力趨近愛遠離恨,但無論如何愛恨都使得我們與世界有所關聯,然而,冷漠的人自我封閉,世界對冷漠的人而言不具有意義。我認為,大學通識教育的目的,正是透過知識的擴展、價值與行動的整合、以及個人/社會/文化/自然世界彼此之間多層次整體互動,協助大學生與自身、他人及世界產生各種正向關連。理想上,通識教育讓人不再冷漠,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意義。


       台灣通識教育發展在21世紀之前最重要的工作是理念的澄清與制度的建構,在此時,理念的澄清主要根據人性觀、大學理想以及教育本質三個軸線鋪展開來,而制度的建構則落在組織以及課程結構的規劃及設立上。理念的澄清一方面是學術性的反思,一方面是教育界同儕彼此之間的相互說服,這些幾乎都是純理論思辨,因此,在這個階段中,理念至多落實到通識課程框架的層次上,鮮少滲透入具體課程規劃及實施中。換句話說,進入21世紀後,雖然台灣幾乎所有大學都已具備了通識教育行政及課程相關制度,同時,也少有人會公開否定通識教育的理念及價值,但是,在實務上,這些理念通常卻僅有助於課程制度的規劃及評價,通識教育的理想尚徘徊於教室門外。我們看待通識教育的角度需要調整,視野必須擴大,方能讓它進入教室、融入學生的生命中。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黃國華)

各位青年朋友(好老梗的開頭),歡迎來到崩世代。一同閱讀黃國華老師的文章吧。
圖片來源:讀冊生活
本文經黃國華老師授權後轉貼,原文出處請參見 http://www.wretch.cc/blog/bonddealer/16708897


     一年多前有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巴菲特稅率比清潔工低」,我在意的不是美國的稅率公平與否,而是我九年前對台灣經濟的預測,很不幸的完全靈驗了。九年前我認為在台灣,千萬不要再幹所謂的受薪階級,即便得忍受一段期間的收入銳減,都得替自己找一條另類創業的道路。

       民國100年,十年過去了,幾位站在社會底層普羅大眾的學者與專家寫了這麼一本《崩世代》,掀開了現在與未來台灣的經濟慘狀,注意的是,我是用掀開兩個字而非預知或預測….

       因為台灣早已經進入本書所描繪的崩世代經濟了,早就不用再爭辯這本書到底是危言聳聽還是苦口婆心!

       相對於我,本書的作者群還稍微比較樂觀一些,因為他們認為許多狀況會發生在不久的未來,本書一破題的二十年後台灣幾大崩壞預言:

101年3月2日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子計畫期初座談會議

一大早就滿場的中正大學國際會議廳
       各位大學大小事的朋友大家好!上週五小編再次來到中正大學,為大家報導公民核心能力課程改進子計畫的期初座談會活動。

       公民核心能力向來是高教領域的重要議題。如何在大學課堂中,實踐民主、美學、倫理、科學、媒體等等能力面向,成為需聚焦的問題。以此為脈絡,本次座談會安排了數場講座,期盼激起各計畫執行者,在課程經營的過程中,針對公民核心能力有跨能力的對話與課程內涵的深化。

       以小編參與的講座為例。林崇熙老師和陳建良老師分別由巨觀和課程為主體的角度出發,向與會者闡述何謂公民素養,以及公民素養在課程中的實踐。而蔡介裕老師、何昕家老師與石純齊助理,則從課程的設計、課堂的運作和課群的經營切入,講述實務面的問題。

       公民議題隨時處於辯證的狀態,並隨著社會的脈動而有變動。期待這樣的活動提供的對話空間,能讓不同的聲音獲得交流,並讓計畫的中心價值繼續體現於校園內和課堂中。(小編野豬)

書籍介紹:教育大未來:我們需要的關鍵能力

圖片來源:博客來
       教育,現今已經成為踏入社會一種主流的途徑,以前或許能透過師徒制,來習得一技之長,而且這一技之長,往往都是能符應社會的需求,但,反觀,現今的教育,是邁入社會重要途徑,我們所教育的內容,能否呼應社會現狀,解決社會的問題,更令人擔心,通過教育進入社會這一條途徑,有時候,有時候還有可能成為社會的亂源,這是我們必須深深思考的。(小編環境兩棲異人)

書籍介紹:全民書寫運動:改寫媒體、教育、企業的運作規則,你不可不知的數位文化素養

圖片來源:博客來
      數位時代的論述型式、寫作方法,著實跨越了幾個邊界。或者可說數位時代根本上帶來一種新式的公民參與途徑,這樣的途徑已經不是單純地由下而上,而是人人被重新在數位世界中被界定出一個身份。當然,我們也可以將網路世界看成一個真實世界的縮影,因此理所當然充斥了各樣的言論和議釋意圖。所以我們看見人們今天在Facebook上則是號召大家反Makiyo,明天Twitter上說Linsanity。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數位時代明確地重新解構了論述的型式。傳統長文(就是在說這篇),不一定會受到網路使用者的青睞;網路客偏好更簡單易懂,可快速進入情境的詮釋方法。比如最近常見的特定事物不同觀點六格畫(父母認為、朋友認為、社會認為、同事認為、我認為、我真正在做的是),就是一例。網路世界不要長篇大論,網路世界需要的是可以大家按讚轉發,可以吸引視覺感受的媒材。

     數位時代如此繽紛,網路世界看似如此自由,人們在其中來去。許多現實世界我們共同相信或維持的價值,被大量的重新檢視。而這份數位時代的熱潮,也延伸到了現實世界上。所以這是為何本書的書名第一句就提「全民書寫」,當每個人在網路上都擁有同樣的發聲權力,則數位潮流和全球化的熱潮,就註定無法再分開論述。人們在網路上發聲也收聽,製造需求也消費。人們的數位素養在傳統的教育或國家體系中如何被傳達,或者誰有資格傳達,都是我們可以關注的議題。兹推薦本書,讓大家在網路世界的遨遊中,也可以關心那些我們注意過,或沒注意過的事。(小編野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