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大學大小聲」-「我是歌手」特約評論 - 誰來作台灣電視產業的火車頭?

                                                             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中國湖南衛視歌唱節目《我是歌手》在台灣媒體狂熱播放下,沒有看的人還是知道了這個節目及比賽結果。超高製作費、冠名權收益、天價唱酬,讓台灣電視界及演藝人員瞬間矮了好幾截。有人笑、有人冷眼,有人罵,但大家無法反駁的共同殘念卻是:台灣好節目哪裡去了?那種牽動人心、讓人感動又驕傲的節目怎麼很久沒看到了?

       台灣電視界在90年代發展頂峰過後二十年來,逐漸衰頽成一窩峰只能賺小錢的夕陽產業。說實在的,電視仍是最簡便有力的大眾文化,若有好電視,誰願意守著網路小方格辛苦的蒐尋能安慰自己、說服自己、提昇自己的娛樂、訊息或文藝內容呢?而如果台灣有好的演出環境,有機會、有尊嚴、有願景,又有誰願意離鄉背景到異地孤單求發展呢?歸根究底,台灣電視業的最大病症就是缺乏引領方向、帶頭前進的「電視產業火車頭」。       電視產業火車頭,是一個社會中能將電視文化商品不斷革新、引領市場潮流、又同時能創造社會共感的開創者。這樣的電視火車頭,既是內容創新、科技領先、培育創意人才的產業先鋒,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將台灣多元社會文化輸出到其它國家、開拓國際關係及文化合作的國家級文化戰略。但環顧現今只能守住老舊棚內佈景苦撐的戲劇,鼓動廉價口水的低成本談話節目,不採訪、沒查證只轉載渲染的新聞台,低成本的進口節目…有誰能說自己是在作火車頭?又有誰有魄力、有能力作這樣的火車頭呢?       接連打造《超級女聲》、《我是歌手》熱潮的湖南衛視,在5年前筆者造訪研究時就已看到這個省級政府電視台不同於中央電視台的開創性作法。嶄新大樓裡,正在研發節目的一線工作人員平均年齡不到3o歲,面容年輕、氣度積極老練。她/他們告訴我,十年前最崇拜及模仿的都是台灣綜藝節目。在取得省級成功、上衛星到全國打開知名度並獲利後,湖南電視台開始每年一批批地送工作人員到英國進修,跟國際級製作公司學習創作可賣版權的大型節目創意,也同時開展有版權買賣的國際合作,就此抛開模仿台灣的階段,開創新局。       然而台灣電視產業的問題,卻是另一極端:自由過頭下的市場失靈。老三台寡佔時期,建立電視台的黃金地位,但卻也開始惡質的外包代工模式:電視台只作房東,將時段外包給製作公司,製作公司在基本製作費下,就又開始cost-down、快速廉價的製作方式。有線電視開放後,僧多粥少,情況更形惡劣,終於走到從A級產業,變成B咖啡充斥的廉價紅海。台灣電視產業喪失了昔日之於台灣民眾的公信力與向心力光環,挫折了所有過往電視從業人員的理想、熱情與收益,更阻斷未來人才的投入。所有製作公司還是那幾家,每個老闆都已憔悴神傷說日子難過,開放冠名、置入性行銷、申請政府補助,都只能成為求生浮木。       那麼回到核心問題,誰來作台灣電視業的火車頭?筆者以為,只有擴大公共廣電集團一途。這不是老調重彈,而是深切的請求。看看在過去幾年小小預算下,公視有大格局的《痞子英雄》,讓老演員、新演員及老中青影視工作者都能有多元發揮的人生劇展、紀錄觀點…;重視公共議題、展現公民意識的真正政論節目《有話好說》,關心青少年想法及生活的《我的這一班》,HD頻道轉播經典賽,終於讓我們有與世界科技同步的高畫質。在開創、永續及國際級的文化戰略下,政府有責任擴大一個可當火車頭的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挹注預算、制度及視野,引領台灣電視界勇於向前。在對《我是歌手》觀望或唏噓之餘,重建有公信力、有向心力的電視,不只是台灣電視從業人員,也是所有民眾的的權利以及想望。

(精簡版同步刊載於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forum/20130415/34952983/誰做電視產業的火車頭(簡妙如)

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