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大學大小聲-校園現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大學大小聲-校園現象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技職與工匠不如哈佛嗎?

勤於閱讀的布拉格計程車司機(劉柏宏教授提供)

日前哈佛大學Sandel現象在本版引發許多討論,也有不少老師感嘆這種高級的論辯場景,在臺灣技職體系根本不行不通...
是「工匠」真的不及這種知識殿堂?還是我們壓根曲解、輕視了工匠精神?


「...位於捷克布拉格,在一座教堂前停著三輛熄火待客的計程車,我眼見年齡橫跨老、中、青的三位司機竟然全都手捧書籍專注地閱讀著。這畫面再度令我驚訝!這是司機對他們工作的一種尊重...」,小匠依術、中匠取巧、大匠求通,讓勤益科大劉柏宏教授為大家解讀正港的工匠精神該如何獲致尊嚴!

(小編大學教師-麥必肯)

2012年11月3日 星期六

為什麼全臺灣瘋Michael Sandel?


文化部預計於12月11日邀請因為「正義課」享譽全球的哈佛大學教授 桑德爾(Michael Sandel)蒞台演講
聽說才一開放索票,就立即秒殺...

臺灣這一個這麼不喜歡思辯的社會
竟然會為Sandel瘋狂,究竟是遠來的和尚會念經?還是哈佛的學生太優秀?還是講課的場地太震撼?還是Sandel確有過人之處?...
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
讓觀察Sandel多年的台北大學王冠生教授教大家看清楚!!
(「大學大小事」特約邀稿,別處看不到-小編大學教師麥必肯)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學術界失靈變形, 副教授失望出走


(轉貼自洪朝貴老師部落格)


        任職於美國新墨西哥大學電腦系的終身職副教授 Terran Lane 日前捨棄教職進入 Google。 臨走時他貼了一帖部落格文章 「論出走學術界」, 談論學術界的數字績效管理造成學術孤島化、 視野狹隘化、 失去改變世界的影響力、...…。 似乎也很適用於盲目追隨美國 「學術產業化」、 失去宏觀思考能力的臺灣學術界。 以下是 Lane 文章的不平均節譯。 貴哥對於他的某些觀察有不同的解讀 (例如 「薪水太低」、 「開放課程所造成的教育隱憂」); 又有些部分描述美國的政治現象則與我們距離有點遙遠 (例如 「毒害政治氛圍的共和黨」); 所以略過未翻。 但還是有很多部分引起強大共鳴。 以下就是貴哥主觀挑選過的精采部分 (大約一半) 翻譯。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大學趴趴造>-為什麼是log?



「大學趴趴造」-為什麼是log? (小編大學教師-麥必肯)

      上週小編參加了一個數學教育的一個座談會。整個國內最頂尖的數學教育菁英,很用心地討論為何當沈家宜問柯景騰「為什麼不好好讀書?」時,柯景騰會回答:「我相信十年後我不會log還是會活得好的!」

      為什麼是log?為什麼是以數學為例?為什麼九把刀數學不好仍活得好好的(比在座每個都好)?數學到底跟大家的生活有何相關?數學如何走入民眾的生活?....

 一連串熱烈的討論...我突然覺得,臺灣的教育充滿了希望!!


(投影片攝自勤益科大-劉柏宏教授)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大學趴趴造>-難忘的宜蘭教師研習

      

         大學評鑑指標的鬆綁,相信對於大多數教師而言是樂見的
       

       過去因為均一化的標準,導致許多老師為了符合「量化指標」的要求,被迫參加活動或研習。於是,教師一邊開會,一邊改考卷、打電腦、打手機、打瞌睡的現象時有所聞...

       下圖是小編所參加的一場宜蘭地區的教師研習,小型、自願出席、專注學習與互動,洋溢著許多溫暖的熱情。 希望未來的評鑑鬆綁,可以造就更多這樣的場景...


(小編大學教師-麥必肯)




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別堅持說英語


     "我不是反對英語教學或是在座所有的英語老師。我很高興我們有一個全球性的語言,這在今日尤為重要。但我反對用英語,設立障礙。難道我們真希望世界上只剩下600種語言,其中又以英文或中文為主流?我們需要的不只如此。那麼我們該如何拿捏呢?這個體制把智能和英語能力畫上等號,這是相當武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