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欄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大學大小聲」-「我是歌手」特約評論 - 誰來作台灣電視產業的火車頭?

                                                             簡妙如/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中國湖南衛視歌唱節目《我是歌手》在台灣媒體狂熱播放下,沒有看的人還是知道了這個節目及比賽結果。超高製作費、冠名權收益、天價唱酬,讓台灣電視界及演藝人員瞬間矮了好幾截。有人笑、有人冷眼,有人罵,但大家無法反駁的共同殘念卻是:台灣好節目哪裡去了?那種牽動人心、讓人感動又驕傲的節目怎麼很久沒看到了?

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吳明益時間」-【我不慢,只是仔細】


王家衛拍《一代宗師》花了十年,可我也等了這部電影十年。

       這十年裡,打著葉問招牌,拍的是「精武門式」廉價愛國主義情節的電影一部接著一部,不問俗濫,我都看過。電影導演為了武打場面的炫技,用的是甄子丹、杜宇航這樣的練家子。可王家衛用梁朝偉,我聽過不少人也看過不少報導的訕笑。要練家子磨演技是困難(雖然這些年中產、港產的武俠片,演技並沒什麼大用),而要個年過四十的演員練拳,那苦也不是一般演員願意擔下的。

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周平時間」-關於高教評鑑的一段慷慨發言


時間:2012年12月26日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教育部委託政大公企中心舉辦「高教評鑑論壇」,以下是我當時在達官顯貴面前放肆的逐字稿,有點口語化:
       謝謝吳校長的溢美。我一個月前在這裡表演胡琴,是因為教育部「大學小革命計畫」的成果發表會,這個計畫執行一年多,投入非常多的時間和心力在社區,帶著沒有音樂基礎的老人學習二胡,相信這種社區音樂美學的啟蒙工作也是高等教育對社會有貢獻的一種方式。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吳明益時間」- 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1989年我進入傳播科系前後,正是記者或大眾傳播這個行業被認為充滿未來的職業。那時候「傳播」還沒有被想像成另一種稱為「傳播妹」的行業,主播的工作還沒有變成二十四小時輪班的「主播群」(而且不斷換造型還戴瞳孔放大片),新聞畫面也不像檳榔攤的七彩霓虹燈跳來跳去。彼時《人間》雜誌剛剛停辦,但我還是會每個月從舊書攤一本一本買回來,讀到「湯英伸事件」的報導在房間大哭。《影響》則剛剛創刊,讓我們知道原來電影也可以有「影評」。廣告界出現了「意識形態」,於是我們發現原來口香糖也可能用「幻滅是成長的開始」或「貓在鋼琴上昏倒了」這樣的句子來賣。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吳明益時間」- 麵包的滋味


       食物是人與世界的連結,你吃下去的,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可以決定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

       幾天前收到一位北藝大同學葉思的來信,說明他是一個稱為「料理最前線」的團隊成員,這個團隊是因為士林王家事件所成立的,他們一面協助王家對抗建商的壓力,一面思考如何滲透、改變一個社區的思考。
       沒有意外又讓人充滿意外的是,這群年輕人選擇從飲食開始。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麥必肯時間」-原來這就是國家喜歡的禮貌教育啊....


       聽聞日前一位新北市私立高中任教的老師,在臉書發表「虛偽的禮貌,馬總統喜歡嗎」一文,描述總統到學校舉行「總統與青年有約」座談會時,會事先「綵排」喜歡被問的題目
例如:「馬總統在工作之餘做什麼運動啦、馬總統以前學生時代的時候怎麼唸書的啦。」....
       小編終於知道,這麼優雅的互動,才是大家喜歡的禮貌教育....

--------------------------------------
虛偽的禮貌,馬總統喜歡嗎?

「大學大小聲」- 大學四年,你想當雞腿還是幹細胞?



...以生物科技來作比喻,如果我們的社會需要食物,那麼大學教育理應把學生培養成彈性可變的「幹細胞」,而不是一隻已經分化完成、定型的「雞腿」...

---------------------------------------------------------
要的是幹細胞而非雞腿

(黃俊儒 2013年01月05日 蘋果日報 A28)

        回顧2012年,是一個年輕人抱怨找不到工作,同時僱主也抱怨找不到人才的一年,「學用落差」儼然成為大學教育最需要被檢討的一環。連總統的元旦文告都提及,「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的明顯失衡」導致學術與實務之間未能密切結合。

「林崇熙時間」- 從「不理性」到「不禮貌」


       1980年代環保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消費者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人權運動、反核運動、還我母語、還我土地、回鄉運動、…等諸多社會運動中,只要聲勢浩大到鎮暴警察嚴陣以待,第二天所有報紙(除了自立晚報)就會以「不理性」來污名化之,卻不探討此社會運動的訴求與意義。對於與權力共構的媒體而言,何謂「理性」?就是「和平」地遞交陳情書後迅速離去,也不追究此陳情是否有效之謂。也就是說,所謂「理性」,就是依照權力者的遊戲規則,在其可控制範圍內行動之謂。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麥必肯時間」- 跨年晚會的存在焦慮


一夜狂歡之後,關上房門的那一瞬間,是不是難掩空虛呢?
明明擠得要命,但是沒有去那邊「...五、四、三、二、一」,是不是又覺得像被世界遺棄了呢?
想起2007年的一篇評論,時間經過六年
場景好像都差不多嗎?!...呵呵

----------------------------------------------------

跨年晚會的存在焦慮(2007.01.07 中國時報 )

       才過去一星期,跨年晚會幾幕令人錯愕的畫面,依然清

2012年12月27日 星期四

尋回大學的熱情 刻不容緩 (周平)


這幅漫畫可不是搞笑而已,背後可是一連串辛酸血淚,請看完整版的故事:


2012年12月20日 星期四

媒體改造,干科學家什麼事?(黃俊儒)


媒體改造,干科學家什麼事?

  這個星期三,學校的紫荊大道上沸沸揚揚地舉辦著《123傳播自由週:反財團壟斷、要媒體改革》的活動,當傳播系師生齊聲朗讀活動宣言的時候,活動被推升到高潮,壯烈而感人。我注意到在這個活動中,吸引了許多不同學院及科系的學生參與其中。但是我也注意到,這些師生裡面沒有幾個長的像是「理學院」或「工學院」的人。感覺上,這些事情好像真的跟「科學」或「工程」一點關係都沒有吧?

通識教師的遙遙歸鄉路 (周平)

  筆者曾以「大學評鑑制度嚴重傷害通識教育」為文指出,高教評鑑中心以專業主義為基本預設所進行的第一週期系所評鑑,扮演了通識教育結構性瓦解的殺手。

  許多短視近利、投機取巧的大學主管,為了讓系所生師比在數字帳面上好看一點,以威逼利誘的手段迫使通識教師變身為系所專業教師。這不但拆散了許多大學原本默契和凝聚力甚強的通識團隊,也使系所不情願地接收了許多不專業和不適任的教師。這無關個人素質,而是將通識與專業混淆所致。這不但有損個別教師的自尊,也不利於系上教師間語意符碼的交流,甚至使這些教師成了異樣眼光中的夾縫人。

2012年12月13日 星期四

禮貌與偽善(周平)

        孔子適周,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意思是:「你所說的禮,制訂它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對老子而言,當文明從道墮落到德,從德墮落仁,從仁墮落到義,從義墮落到禮時,禮終將成為偽善、表面的軀殼,作為內裡的道、德、仁、義,將被驕氣、多欲、態色、淫志所取代。

2012年11月29日 星期四

高教評鑑 和平的終結者(周平)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曾於二00六年主辦「邁向卓越高等教育評鑑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中邀請美國學者Herbert R. Kells以「處於管制日增處境下的大學:責任、機會與危險」為題,對台灣高教評鑑制度提出警語和建言。在該場演說中,Kells首先指出,「所謂高教評鑑的真諦,是讓大專院校可以擁有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自我改進機制,定時的追蹤、檢視自校是否有履行提升教學品質的宗旨。而外在評鑑機構只需定期檢視各院校是否有維持與遵循自校的自我改進機制,有依據的持續運轉。」也就是說,整個高教評鑑應該是「由內而外」自發自主的過程。

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

教師工作權 誰來保障?周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看吧,在那鍍金的天空中,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這是北島的詩,用它來形容目前台灣高教盤根錯節的亂象,筆者認為非常貼切。在諸多亂象中,私校主管攬權自重、結黨營私,並以違法之侵權行為辦理不續聘案,來剷除異己、打壓堅守理念的知識分子乃是其中之最。

    對於他們的惡形惡狀,筆者除親見親聞外,最近在高教工會也聽聞了一件血淋淋的實例。相信這絕非單一事件,而是日益扭曲的高教體制中,各大學普遍存在的共相,有必要從宏觀的視野予以檢視。

2012年11月1日 星期四

周平:女兒對不起 我不該教妳信任別人

我有一個善良的女兒,她的性格中有一種把他人視作目的本身的真誠性,以及不好意思造成他人不便的同理心和不忍人之心。按理這應該是一個良好的現代公民素養,而非缺陷。然而,在今日的社會處境下,她的善良特質受到無情的嘲弄。

現代社會中的各類制度化設計具有高度抽象的系統性,它使我們得以或必須經常接觸非人的系統(如ATM或網購系統),或與不在場的陌生他人(如客服人員)進行即時接洽。如果我們的生活高度依賴此種非人或陌生人操作的系統,則我們勢必面臨無數個不可知,要讓這樣的生活具有安全感,或讓這些系統運作順暢,則對它的信任勢將成為必要條件。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周平:攸忽評鑑 為混沌大學開竅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教育部就像是攸,高教評鑑中心就像是忽,大學就像是混沌。攸忽兩位長官很關心混沌的健康,決定引入西方實證醫學的指標和歐美人種的身體美學來為混沌進行解剖學式的健康檢查。在正式檢查前,為了讓隱晦的混沌成為可被觀看的客體,他們決定以幾何學為基礎,將混沌的身體劃出經緯界線、體積和表面性狀。不但如此,攸和忽還對混沌進行洗腦式的衛教,成功地為她植入了一套能自我檢查的主體靈魂和身體想像。

2012年9月20日 星期四

周平:高教評鑑嚴重傷害大學自主 應立即暫停並檢討

        九十四年十二月十四日,立法院通過「大學法」修正、增訂第六條「教育部為促進各大學之發展,應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大學評鑑…。」根據這個法源,「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成立,並自九十五年起完成第一週期七十九所大學共一九零八個系所的評鑑工作。

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

後段私大 正面臨生死存亡之秋/周平


        兩年前,筆者曾以「私大招不到學生別牽拖少子化」為文指出,「就人口結構來看,近年來的招生缺額與少子化並沒有太大的關聯,真正嚴重的少子化是十年(今為八年)以後的事。」筆者在該文中痛陳,部分私大於近年招生出現大量缺額時,竟厚顏無恥地以少子化作為拖詞,來規避自身辦學不力、向下沈淪的責任。對於抱持這種態度的大學經營者,竟渾然不知(或不在乎)他們的作為正為自己的大學挖掘墓穴和篆刻墓誌銘。坦白說,看到他們提早退場,我們實在無須有絲毫的惋惜和不捨。

2012年8月23日 星期四

甚麼人才是「人才」?



作者:周平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在今年八月六日的「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受訪時指出:「出國留學人數減少、來台外籍人士多是藍領、社會環境不如新加坡國際化,以及人才被他國吸引、挖角」等四個因素是台灣人才危機的主要原因,並認為台灣若再無作為,將「死狀甚慘」。朱主委亦曾在兩年前於報端以「台灣正面臨科研人才斷層危機」為題指出:「當薪水不足以吸引科技人才時,在知識經濟時代,台灣經濟實力就不可能好轉。」並為當時即將推動的「彈薪」方案「鼓掌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