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大學大小聲」- 大學四年,你想當雞腿還是幹細胞?



...以生物科技來作比喻,如果我們的社會需要食物,那麼大學教育理應把學生培養成彈性可變的「幹細胞」,而不是一隻已經分化完成、定型的「雞腿」...

---------------------------------------------------------
要的是幹細胞而非雞腿

(黃俊儒 2013年01月05日 蘋果日報 A28)

        回顧2012年,是一個年輕人抱怨找不到工作,同時僱主也抱怨找不到人才的一年,「學用落差」儼然成為大學教育最需要被檢討的一環。連總統的元旦文告都提及,「人才培育與產業需求的明顯失衡」導致學術與實務之間未能密切結合。


       大學究竟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才呢?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大學中培養的學生一畢業之後,立即就可以在職場上手,為企業所用。但是大部分的大學教師都沒有長足的業界經驗,甚至許多大學教師的生活經驗中,學院就是他們的全部,因此憑空去構築一種對於業界的想像,必然有其困難。        於是乎,有的大學甚至是教育部,除了鼓勵產學合作之外,開始鼓勵大學教師像學生一樣到企業界進行實習,以便彌補產學之間的落差。只是如果這樣做有效的話,會不會乾脆由企業去開設職訓班會來得更經濟、快速些?        在這種學用落差的氛圍下,大學究竟有什麼不能被取代的功能?就台灣的大專院校來看,依特質可以區分成一般普通大學、技職科技大學或是教育大學體系,不同的定位有其不同的目的。例如,有的大學優先強調概念想法上的「創新突破」,有的側重於工藝技術上的「紮實精熟」,有的則是融合這兩者的更高階創發能力,在目的上理應十分多元。但是不論基於什麼樣的具體目的,大學的功能向來就不能只是教學生某種特定的技能或知識,否則必然扼殺其再開創及調適的能力,導致整體的發展受限。尤其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是變化如此急遽的世界。        我們總容易輕易地以為,所謂「學用落差」的問題,只需在產業界及學界之間搭起一條友善的生產線就可以解決。事實上,如果大學只扮演「用模子複製人才」的功能,那恐怕很難協助台灣的產業進行轉型,因為從沒有聽過「轉型」可以透過廉價的「模子」來達成,這理應也是大學有別於職訓中心的地方。       以生物科技來作比喻,如果我們的社會需要食物,那麼大學教育理應把學生培養成彈性可變的「幹細胞」,而不是一隻已經分化完成、定型的「雞腿」。好的「幹細胞」擁有優異的基本能力及內涵,不管社會如何改變,它可以適應、可以自我除錯、可以創新突破,可以調整成社會需要的樣子。如果學生只是一隻雞腿,那麼當社會需要「雞翅」時,我們就只能予以揚棄,尤其當雞腿再也無法轉型成雞翅時,格外地讓人悲傷。當然,我們現行高等教育的問題恐怕還不僅如此,因為長期的削價競爭,我們生產出來的,很多還只是「長得像雞腿的雞腿」,肉質鬆垮、養分不佳。       在大學中,多的是企業理論講得頭頭是道的「假生意人」,不斷地貢獻其商業邏輯在大學與職場的這一條生產線上。筆者就曾目睹過去曾有號稱企業管理專才的某大學校長,發表國內外企管論文百餘篇,然後將一所原本饒富特色的大學經營得奄奄一息。       學院與職場向來不是一種二元對立的邏輯,有時大學越有格調越有基本堅持,學生越能為企業所用。至於,想賣雞腿的,就讓他們去賣雞腿吧。

(作者為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

細胞
2013年01月05日蘋果日報
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