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6日 星期一

關愛環境行動方案-「環境保護與自然文學」之通識作業設計

{專書文章分享}第一單元第九篇

*相關表格、註釋因轉貼不易,詳參《把理念帶進教室》一書。

圖片來源: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
關愛環境行動方案-「環境保護與自然文學」之通識作業設計
梁家祺

壹、作業設計理念
     「關愛環境行動方案」是「環境保護與自然文學」這一門通識課的期末作業。環境保護是身為地球人的重要課題,然而知識與理論的灌輸未必能影響學生的行為,唯 有正向態度與價值觀的建立才能真正促進環境友善的行為。有鑒於此,這一門通識課程的目的,是期望透過感性、知性、體驗與實際行動四個面向來形塑學生正向的 環境態度。在環境素養的研究中,學者發現知與行的隔斷是嚴重的,若我們希望學生將人對環境的態度視為一種重要的道德行為,那麼從教授通識環境教育課程教師 的角度來看,如何藉由閱讀與欣賞自然文學作品、多元議題的引入、案例的討論、校外學習走讀與行動方案的執行來貫通這樣的斷裂,並透過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體驗 與反思活動來強化態度、知識與行動三位一體的連結是很核心的課題。

       本課程將期末作業設計為「關愛環境行動方案」,希望透過在地關愛環境的實踐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視角來看環境保護的相關議題。學生以組為單位為周遭環境設計 「行動方案」,透過事前準備、探究、發問、討論、訪談、行動與紀錄的實地操作,最後彙整出行動後的反思與心得,一齊與同學分享討論,並能在完成行動的過程 中找到不同於課堂學習的感知與力量。

貳、作業執行流程與實例
一、作業執行流程
       在「環境保護與自然文學」這一門課中,學期前段以自然文學與環境保護的跨界結合來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課程中伴隨著各種環境議題與案例的討論,學期中安排 數次的校外學習走讀,為避免校外學習走讀淪為片段活動的拼接,課程會將每一次的校外走讀分成三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為「專題演講」:課程會針對每一次的校外 走讀邀請專家學者來校演講,同學必須聽完演講才可參加校外走讀,因此學生是帶著想法去到要走讀與探究的地方,而不是腦袋空空的去玩;第二階段為「實地走 讀」與「專家導讀」:協助實地走讀導覽的專家學者同時也是在行前來校「專題演講」的專家,如此一來可接繫課程並達到情境與知識合一;第三階段為「討論」與 「心得反思」:校外走讀後除了課堂討論外,學生必須至課程網站發表心得,在期末報告中也有一項「校外教學歷程反思與紀錄」的個人報告。接下來學生將整合課 程中所學的理念與小組討論的成果,透過參訪、調查、訪談與親身行動的深刻體驗,思考如何把對環境的正向態度與所知的環境相關概念實際落實在行動中。期中考 後陸續穿插為期末報告(關愛環境行動方案)所進行的準備工作,例如小組討論與行動方案企劃書的檢討等。最後會安排三週的時間進行期末行動方案的發表與分享。

     「關愛環境行動方案」的作業設計中,主要是依據行動學習的精神來規劃,讓學生針對自己所關心的環境議題出發,每一個行動方案都應該包含四個階段:一、面對 問題情境(從發現問題到形成問題);二、蒐集資料與行前討論(擬定行動策略與規劃行動時程);三、觀察、訪談、行動與紀錄;四、行動後的反思與分享。此關 愛環境行動方案的報告,除了包含四個階段歷程的文字記錄、省思與感動的抒寫,同學也將方案歷程製作成10分鐘的影音多媒體檔案於期末上台發表與分享。進行 的過程包括下列幾個步驟,均可以依序穿插至課堂之中:

(一)說明行動方案執行原則(課堂說明):為了讓學生了解自選議題的行動方案操作模式,首先宜將執行原則詳細說明,如:何謂行動方案的四個階段、如何整理 資料、如何撰寫工作分配表、如何做歷程紀錄、如何做口頭報告、如何製作影音光碟…等等。另外,需提醒學生做好時程規劃,期中之後就必須開始思考問題並繳交 企劃表格,每一組的方案都必須與老師討論,老師會開放多元的管道與學生進行討論,如:小組討論的時段、下課時段、透過電子郵件、透過課程網站等方式與學生 互動,修正後才可以開始執行。

(二)決定行動方案主題(一節課):學生在學期初就已進行分組(每組4~5人),在說明行動方案的執行原則時,老師就已請學生開始發想自己有興趣的問題, 各組在課堂中充分的交換意見後,決定小組的行動方案題目並填寫「行動方案主題調查單」(附錄一)。在此過程中,學生透過小組討論並經過老師的引導了解何謂 好的環境行動。

(三)撰寫行動企畫初稿(回家作業):透過「行動方案規劃初稿」(附錄二),讓學生開始思索行動目標與行動策略,老師會於課堂中或利用教學網站系統,依據學生規劃的初步內容給予適當的建議,之後學生必須依據老師的建議修改並填寫更詳細的企劃書。

(四)撰寫行動企畫定稿(回家作業):根據老師的建議進行修改,透過「行動方案規畫定稿」(附錄三)讓學生擬定一份詳細的企劃書,例如蒐集背景資料、設計問卷、訪談對象、訪談問題、時間、地點、進度甘梯圖…等等,並開始按照既定時程進行第一階段的行動策略。

(五)完成行動方案並彙整歷程紀錄(回家作業):在整個方案執行中,老師為了方便了解每一位學生在執行方案時的努力,會請學生填寫「工作分配與歷程紀錄 表」(附錄四),並在方案執行結束時填寫「行動後的反思與心得」(附錄五),此時每一組的同學必須將整個行動方案歷程中的文字和影音紀錄做彙整並準備上台 分享。

(六)期末口頭報告與同儕互評:期末學生必須上台用簡報分享自己組別的行動方案,簡報必須包含四個階段歷程的紀錄,並將方案歷程製作成10分鐘的影音多媒 體檔案來發表與分享,每一位學生都必須填寫「行動方案互評表」(附錄六),此表格主要的目的是鼓勵出席的學生參與評分,並讓每一位在座的同學能更認真的聆 聽別組的報告且給予建議。

二、個案實例說明
       如果以A組同學所會具體經歷的過程為例,具體的情境與過程大致如下:首先,A組同學透過小組討論決定方案題目,初步構思以做淨灘或一日志工(打掃元智男 宿)的活動作為整個小組行動方案的作業題材,接著在老師給予建議後進行修改,重新思考行動方案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同學能延伸和反思並非只是當一日志工,因而 此組的同學修正後確認行動方案的方向應該是「對環境有真正的幫助,而非只是行動」。在主題決定後,小組必須再更深入的討論並羅列出行動方案的背景資料、能 夠實行的可能性以及其他相關問題,包括「針對男宿的資源回收為目標」、「訪問宿舍阿姨整理資源回收箱的過程與會發現的問題」、「阿姨如何看待垃圾分類」、 「透過實地整理資源回收箱了解阿姨回收的辛苦與學生丟垃圾的習慣」、「如何宣傳宿舍學生重視垃圾分類」。由這裡擴充到能夠實行的面向,並設定走向為「讓更 多人了解資源回收的重要並共同盡一份心力」。

       在此主題下,A組同學嘗試與相關單位(男宿)接洽,告知此行動方案的活動,以便與打掃阿姨會合,另外也要考量組員中有女生,必須讓女生也能進入男生宿舍, 並做好行動所需的事前準備工作,例如:要訪問的問題、紀錄器材(攝影機或相機)、工具(打掃工具)等,其間必須透過老師的建議與同學的提問進行大或小幅度 的修改,並將這些行動歷程整理寫成書面報告。在最後的口頭報告中,A組同學必須在20分鐘的口頭報告中,呈現自己的行動歷程,並接受來自同儕的評論及提 問,A組同學可以在回應同學的提問及討論後,將這些意見作為最後修訂的依據,並正式完成最後的作業定稿。

參、 困難及解決之道
       這一門課及作業,由於經過兩學期的反省與檢討,大體而言,學生皆能掌握「行動方案」的精神且確實執行。但是基於授課對象與情境的不同,仍然會有一些未預期的因素產生,以下將可能遇見的困難及解決建議陳列如下:

一、一個好的方案必須花費時間規劃與執行,此行動方案雖然是期末作業,但是必須於期中考後就開始透過各式表單來督促學生找到好的議題與做好時程規劃,沒有 經驗的學生很需要老師適時的給予可行的建議,因此老師需要花費時間與每組學生進行討論。在行動方案企劃初期,建議多以課堂中小組討論為佳,方便老師進入小 組中協助學生擬定合宜的題目、採取有效的策略並監控方案執行的品質等,等到方案企畫書與老師討論並修正確定後,之後的時程安排、執行、分析與彙整資料等規 劃就要靠各組利用課餘時間去投入,通常學生會需要利用幾個週末一起工作,這段時間老師將放手讓學生學著自己去面對困境與解決問題。

二、學生容易忽略「行前規劃」的準備事宜(如:基本背景資料的了解、參訪的安排、如何知會機構與廠商、訪談問題,問卷要如何設計、氣候不佳時如何因應…等),此些細節老師皆可先提醒學生,讓學生能更順暢的執行方案。

三、「行動方案」規劃可就近與學校環境與策略方針結合,將影響力從個人影響到整個校園。對於第一次進行如此開放式作業的同學來說,常會有不知從何著手的困 境,此時老師可提供一些過往好的範例讓學生參考,除此之外,也應鼓勵學生嘗試多元的議題並避免多組重覆做相似主題的可能。

肆、結語:成果與運用
       本課程在過往的開課過程中,不斷的去省思所謂「環境教育」的意義,主要的原因是環境教育與其他學科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希望直接能影響學生的行為,畢竟太過強 調知識的辯論而犧牲探索環境倫理與行為的時間是非常可惜的,因此環境教育中促進學生對環境倫理的理解與促進環境友善行為的認識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在「期末 行動方案」規劃實行以來,學生普遍認為「行動方案」的作業量較一般通識課程繁重,所花的時間甚至比他們自己的專業科目還多,而繳交期限和作業品質的要求讓 同學感到很有壓力。然而也有很多同學反應這樣的行動方案給學生很多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接觸新概念的機會,而報告呈現的方式也較有彈性且可發揮創意,如:「作 業的方式不單是找課本抄就行的,雖然這種方式比較難做,但是可以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才感覺有學到東西」、「經過上課的小組討論作業和期末的行動 方案,我的確體會從實踐中學習的快樂並感受到想保護這片土地的迫切」。學生是應該被要求的,但老師不應該只是一味的要求,而應該是不斷的協助與啟發,透過 這樣教與學的互動過程,老師有機會拓展學生生命的寬度與視野並陪著學生一起成長,而透過「實作」也讓學生相信自己是「真的做得到的」。

       整體來說,課程中文學性的浸淫讓學生深刻領略自然無價的美感、哲學性的思維協助學生澄清自己的價值系統、知識性的討論輔助學生在生活中做更明智的價值判 斷、議題式的案例分析讓學生充分思考開發與環保間的衝突、體驗性的學習走讀讓學生真實看見典範轉移的價值、期末關愛環境的行動方案則讓學生反思自己該如何 回應對土地的關愛,整體課程規劃的核心在於喚起環境倫理意識並以行動實踐達到真知。當然我們知道環境素養的提升不能只靠短期的教育活動,畢竟態度的養成需 要較長時間的體驗,因此課程中的專題演講會邀請保育人士來分享奮鬥歷程與生命體驗,與民間環保團體建立合作關係並實際帶領學生從事自然體驗或一起為環境議 題行動,也就是在正規教育中強調非制式教育管道的重要性與永續性。

梁家祺
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科學教育博士。學術專長為科學教育、課程與教學、學前教育、認知與學習。熱愛教授通識課程,所教授之 「環境保護與自然文學」課程獲教育部982 和991 學年度之績優通識課程計畫, 97學年度獲得元智大學教學傑出獎。

本文轉貼自專書Facebook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