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由課程實作觀點看王家抗爭行動

說明:圖中戴毛帽者為石計生老師
圖片來源:Peopo公民新聞平台
       在三月數波文林苑事件的抗爭行動中,除了促使人們進一步重新檢視人民和政府之間的關係,在現場或其他場域,許多大學師生的行動,亦頗值得一提。在現場,我們可以看見有老師透過訪談(請見影片列表)表達聲援,也有師生直接將課程移往抗爭現場,如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石計生老師,就將「社會現場」這門課帶至拆遷前夕的王家住宅前,讓學生實際進入社會運動的田野場域,觀照這整起事件。


       社會科學領域中,田野調查是很重要的研究手法。過去在課堂上,常見的情況是學生聽完課本的講述,對於所謂「田野」仍然存在很巨大的想像隔閡,好像這個場域是存在於另一個被架構起的時空或情境之中,與日常生活仍然存在著距離。而從王家的抗爭行動或十數年來的其他抗爭而言,田野調查與課堂經營是很有可能合而為一的。與其在課本上講述都市肌理的構成、社會行動的脈絡,還不如直接將課堂拉到現場,讓師生一同去做、去體驗、去吶喊,去真實經歷一次和「公權力」對峙的恐懼和壓力。才會使社會科學真正進入學生的生命中,成為具備人性關懷的真實存在。

       當然,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學生有機會用行動經歷一次社會運動的洗禮;但也正因為台灣的政治社會開始遭到公權力和資本家的全面掌握,方引發這麼多人的怒吼。長久而言,我們的公民社會極有可能在這種嚴苛的條件下,由結構面被鯨吞蠶食。不過,希望之光並沒有熄滅,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仍然有學生和老師願意站出來,為所學的知識和不公義發聲。

       這正是王家事件為課程實作帶來的啓示。只需透過進一步的設計,使前後環節更加完整,並透過「規劃-行動-討論」的循環,便可以經由課程參與者的行動,賦予類似型態的課程更多意義。(小編野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