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節奏音景即興創作-「音樂密碼感知與創造」之通識作業設計

{通識專書分享}第一單元第五篇

*相關表格、註釋因轉貼不易,詳參《把理念帶進教室》,本文轉載自該書粉絲專頁

圖片說明:王維君老師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



節奏音景即興創作-「音樂密碼感知與創造」之通識作業設計

王維君

壹、作業設計理念

     「節奏音景即興創作」是「音樂密碼感知與創造」這一門通識課程的期中作業設計。受到當代美國音樂教育學者David Elloit音樂教育實踐哲學“Musicing”之啟發,本「音樂密碼感知與創造」課程之核心精神,希望學生能夠透過課程中的引導達到「Musicing」之音樂素養。「Musicing」為動詞,「music listening」+「music making」,強調主動的音樂聆聽與音樂創作,意即學生能夠在音樂的聆賞、感受與創作中,透過五感的探索和嘗試體驗音樂之美;將理性的知識轉化為個人內在的認知概念。美國音樂教育學會(MENC,1973)也指出,應讓學生透過音樂的聆聽、分析與評鑑、演奏和創作的過程,來體驗音樂中的音樂元素,進而強化音樂的學習。因此,本課程透過課堂活動之設計,引導學生經由主動的參與、個別的發現與立即的運用音樂概念、技能與知識後,獲得對音樂的理解;更期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發即興的學習氛圍,並享受音樂創造過程所帶來的樂趣。

       二十世紀後半期,強調人文關懷及探討人類與環境互動之環境意識興起,音景議題亦有重大研究發展。基於通識精神中的人文關懷與世界觀,故將音景單元納入「音樂密碼感知與創造」通識課程中。「節奏音景即興創作」即是「音景」單元四大主題之一。音景單元仍依循課程核心精神,強調音樂教育中學生的主動參與行動的重要性,並以認知運行構成音樂體驗的基礎而設計,其四大主題為「詩中之聲情」、「音景觀察與採集」、「節奏音景即興創作遊戲」及「音景故事創作」,搭配深入淺出的課堂講授及創意小組活動循序進行。「詩中之聲情」連結中國古典詩詞與文化,領略古詩詞的意境與文字之美;藉由詩詞中文字的描述,強化對聲音的認知,並藉此定義音景,並探索音景中的自然音與人文社會之文化音。「音景觀察與採集」中田野調查與紀錄,幫助學生發掘學校所在之社區或城市的音樂文化內涵及音景特色,並激發對環境保護與文化承傳的使命。「節奏音景即興創作遊戲」組織身邊俯拾可得的音色素材之集體創作,學生將所理解與認知之音樂構成元素與理論,轉化成即興創作;演奏節奏音響作品的同時,亦結合肢體的律動與視覺的傳達,以引發對音樂及五感之探索與嘗試,增進對自我肢體與感官的認知與體驗。而最後「音景故事創作」統整前三項成果,將自己採集的聲音元件,結合音樂藝術之表達與科技媒體之運用,構思並創作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


貳、作業執行流程與實例


一、作業執行流程


     「節奏音景即興創作遊戲」小組成員在教師及助教引導下,蒐集特定音色類--包括金屬、木質、紙、或人身節奏(Body Percussion)等,加上簡單打擊樂器或自製樂器,進行節奏練習與即興創作,然後輪流發表呈現。

       進行「節奏音景即興創作遊戲」之前的先備知識與能力包括:(1)必先由先前幾單元教師的講述課程中,奠定對各項音樂構成要素之認知與理解;(2)而田野聲音採集之訓練,提升學生對聲音的敏銳度及對音色素材的掌握度;(3)節奏模仿(附錄一:譜例1)、節奏問答(附錄一:譜例2)、頑固音型之節奏伴奏(附錄一:譜例3)等節奏練習,強化學生的節奏組織與演奏能力;(4)教師以鼓圈(Drum Circle)形式帶領學生以手鼓、康加鼓、沙鈴等打擊樂器作即興演奏,開展團體的共同創作,學習聆聽與表達,不僅喚起個人內在的創造力,更以音樂搭起與他人心靈溝通之橋樑。進行方式可先以兩兩樂器的問候、對話與情感交流,然後擴大至整個鼓圈的節奏接龍,最後再鼓勵即興的發揮,點燃煙火。

      「節奏音景即興創作」之流程步驟如下:
(一)決定音色素材:先對學生進行分組(每組5或6人組成),再由小組討論決定創作音色(金屬、木質、紙或人體節奏樂(Body Percussion)四選一)。

(二)蒐集特定類別音色的素材:由課堂上或身邊蒐集小組決定的多種特定類別音色(金屬、木質、紙或人體節奏樂四選一)之素材。教師可提示但切記要有所保留,讓學生發揮創意。金屬類除鈸、三角鐵等樂器外,還可用鑰匙、銅版、茶壺、奶粉罐等金屬製品;木質類除木魚、刮弧等樂器外,還有木板凳、黑板、甚至高跟鞋的鞋跟;紙張的質地與厚度可做變化外,還可利用撕、搓、揉、彈指、翻書、捲起來當鼓棒敲等方式進行;而人體節奏樂則包括拍手、拍胸、拍腿、輕拍臉頰、彈指、踏腳、碰撞、摩擦、人聲口技等。然後決定音源的發聲方式及分辨其音高之高低、音量之強弱、及時值之長短等特性,記錄於「音源材料紀錄表」中(附錄二)。

(三)決定各音樂構成要素:透過「音樂構成要素表」(附錄三)在ABA三段式的結構下,設定AB段兩種對比或差異的各音樂構成要素如節拍、速度、音量等。

(四)進行節奏創作: 依照小組「音樂構成要素表」設計節奏型式,考慮所用素材之音量、音高等特性進行分類,先設定頑固節奏型為基礎,再循序加入新素材並以層疊方式表達各節奏型。教師及助教引導學生以記譜法或圖示法將所設計的節奏型記錄下來,一方面是以視覺的輔助檢視其節奏創作的層次及對比表現;另一方面是強化樂理之節奏認知與讀譜記譜能力

(五)反覆練習並加肢體動作及隊形設計。

(六)老師說明評分原則:(1)符合音樂素材表格之設定;(2)節奏表現層次;(3)對比性;(4)音色的豐富性與創意性;(5)流暢度。

(七)Show time:各小組輪流發表即興節奏之創作作品。

(八)請各組學生於演出後,輪流發表演出心得及分享聆賞感受。前者如:(1)是否滿意自己的表現?(2)最後的展演是否將所有的設計呈現得淋漓盡致?(3)若有不盡理想之處,該如何改進?後者如:(1)欣賞完各組精彩的「節奏樂即興創作」之後,包括自己的組別,選出最喜歡的一組表演;(2)並說明他們在音色、節拍、速度、音量和音高的創作手法中,最特別或最令人驚艷之處。

二、 個案實例說明


       如果以A組同學所會具體經歷的過程為例,具體的情境與過程如下:
(一)首先全組同學透過小組討論後共同決定音色材料為金屬。

(二)然後分頭蒐集課堂上或身邊所易找到的金屬材質的物件,越多越好。除了老師提供的鈴鼓、碰鈴等樂器外,還蒐集到鋼鍋蓋、銅板、鑰匙、湯匙、叉子、奶粉罐、鋼杯、機車鎖等。

(三)再將每一個音源的發聲方式及分辨其音高之高低、音量之強弱、及時值之長短等特性,分類並記錄於「音源材料紀錄表」中(附錄四)。

(四)在ABA三段式的結構下,設定AB段兩種對比或差異的各音樂構成要素(附錄四)。

(五)根據小組設定的「音樂要素表」,考慮所用素材之音量、音高等特性來設計節奏型式。先設定頑固節奏型為基礎,再循序加入新素材並以層疊方式表達各節奏型。

(六)以記譜法或圖示法將所設計的節奏型記錄下來。

(七)全組排練,適時加入肢體動作及隊形的設計。

(八)展演並接受掌聲。

(九)作品發表後,現場開放討論,各組就以下問題互評:(1)首先是否符合音樂素材表格之設定? (2)其節奏表現層次、對比性、音色的豐富性與創意性如何?(3)在音色、節拍、速度、音量和音高的創作手法中,最特別或最令人驚艷之處為何?

(十)同儕互評後,再分享自己在構思或表演過程中最具挑戰性之處、最困難之處、最有成就感之處、最大突破之處,以及運用上本學期課堂上所教授的哪些音樂概念、知識、技巧等? 該組同學提出:「由於金屬材料發出的聲響比較接近,起初很難奏出好聽的聲音,經過多番的嘗試、溝通及練習,到最後竟然可以合奏出有節奏感,又有抑揚頓挫的曲子,也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價值。」「從來沒有玩過這樣的形式表演,從頭到尾之設計和執行都經由團隊自行動手,居然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編出一段即興的音樂,很有成就感。

參、困難與解決之道


       這一作業曾在一般大學及技職院校實施過,在教師與助教的引導下,皆可以順利完成,且同學們的創意令人驚艷。但基於授課對象之不同,與情境受限,可能會遭遇以下之困難,其解決之建議如下:

一、學生音樂能力及音感之落差:學生由於成長背景、興趣及音樂天賦的不同,影響其音樂演奏及創作的動機與能力。來自不同科系的通識課程學生之音樂能力及音感有些落差,難能以一樣的基準要求。所幸小組成員可互補有無,音樂能力強者可以領導者的身分帶領其他同學一同創作,並可負責較複雜的節奏;而對節奏的感知與記憶較弱者,難能以即興接龍發展作品的織度結構,但可鼓勵學生每人以頑固節奏型各司其職,層疊進行,結合眾人的力量,也可以有精采的表現。

二、組織音源受限:礙於環境之限制,可能課堂上或身邊沒有足夠的音源。但可鼓勵學生以人身節奏(Body Purcussion)及人聲節奏(Vocal Percussion)作為材料;准許少量加入其他種類材質,以求異質性;並鼓勵學生思考即使是同一物件,但由於敲擊位置及發聲方式之不同,也能有多樣的表現。
三、 缺乏助教等人力:小組分組活動,無論是採集、分析、組織音源,甚至節奏發聲演奏等,皆需教師與助教的音樂專業在旁協助與指導。在人力不足的情況下,只能壓縮時間分配給每組,並提供表單作維思考流程的依據或播放學長姐的實例給予觀摩參考,但是不要太多,以免落入模仿的窠臼,而缺乏創意的思考。

四、先備的節奏組織與演奏能力是必須的,若未有先前的節奏模仿、節奏問答、頑固音型之節奏伴奏等訓練或鼓圈的經驗,而貿然直接進行此節奏即興創作,學生則容易遭遇較強的挫折感,而不願再嘗試音樂演奏與創作,反而違背音樂教育的初衷。

五、視譜記譜能力弱:學生若不會記譜,較難能清楚記錄設計之層次表現。教師與助教需較為費心引導以圖示法或簡易記譜法來記錄節奏設計及的過程與結果。

六、小組成員動力不足:小組成員不夠熟識或生性靦腆,較不易動起來。老師及助教觀察到此現象,需涉入引導,逐漸點燃團體的分工、協調的合作機制。

七、在有限的時間內,作效率練習。

肆、結語:成果與運用


      學生於單元結束後之回饋如下:
1、從來沒有體驗過自行創作的感覺,很新鮮。
2、為了節奏樂即興創作想了很多點子,最後激發最有創意的方式表達。
3、組員們各自發揮自己手上樂器的特色,創造不同卻又富連結性的節奏,很好玩。
4、在適當的時間加入自己的節奏很困難, 但是過程中與不同科系同學相聚練習卻很有趣。
5、自創節奏是很大的考驗,對於自己可以發揮的肢體音響感到很神奇且有趣。

       本課程強調探索與經驗,為過程導向、學生導向及學習情境導向之音樂學習及審美體驗。而這項作業中的教與學,不只在經歷一場創造過程,亦是一連串問題的發現和解決。學生以小組之合作形式進行本活動「節奏音景即興創作」,雖然以節奏創作為主體,但須考量其他音樂構成要素,且搭配肢體動作與隊型設計,為刺激多元感官的學習歷程。評量所達到之學習能力指標包括:
1、能強化節奏相關樂理的認知,並精進實際演奏的技巧。
2、能透過節奏樂即興創作,啟發與提升創造力。
3、能引發對音樂及五感的探索與嘗試,增進對自我肢體與感官的認知。
4、能在即興的氛圍中,享受創作樂趣,並由音樂活動的參與及創作滿足自我實現。
5、從小組討論與創作中,增進思辨、整合、表達能力,及與他人協調合作能力。

       最終期待學生能對音樂學習產生樂趣,並將音樂視為啟發創造力、抒發壓力、自我實現、甚至與他人心靈溝通的終身伴侶。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即興音樂創作應是最能讓學生表現自我的方式之一,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嘗試即興創作。對於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學生,可以先從節奏創作著手,然後再循序加上旋律甚至和聲之變化。節奏即興可參考本篇之教學設計實施,而曲調的即興創作練習,可先擷取一小段熟悉的曲調,改變部分的節奏或節拍,或嘗試曲調接龍。而五聲音階,避掉半音及增音程,是最安全的素材,不必擔心製造不和諧音,且富中國風。至於能夠掌握調性的同學,也可改變三音及六音玩大小調的色彩變化。古典音樂家的主題及變奏曲為最佳學習的典範,分析其中的變化,即可累積音樂養分。另外,平時多聆聽各種風格的音樂,創作上也請勿自我設限,任何的音樂素材或風格都可使用,盡情開發無限的潛能。

王維君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兼人文藝術中心藝術組主任,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系兼任助理教授。美國奧勒岡大學音樂教育暨合唱指揮博士。學術專長為音樂與視覺藝術之通感、音樂心理學、音樂感知科際整合、數位表演藝術、音樂教育、管弦樂及合唱指揮、合唱教學。所教授的音樂通識課程曾榮獲教育部顧問室補助:優質通識課程計劃-音樂密碼的感知與創造(971、981)由電影走入古典音樂世界(972);現代公民核心能力課程計畫-音樂劇場(1001)。曾獲教育部971個別型通識教育績優計畫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