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通識課程中使用影音媒材
文/林武佐
一般大學通識課程或某些專業課程的老師,會用數位媒體(如Flash等動畫)、影片或電視擷取的新聞或節目片段來作為授課的輔助教材。因此,在通識課程進行時,如何最有效地剪輯、側錄、搜尋(下載)一些對於課程有幫助的影音媒材,相關的實施步驟與各種秘訣已成為大家競相瞭解的主題。因此,我們可大膽假設,不管通識授課得主題為何,「將教室變成是電影院」般的把媒體影片融入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似乎已成為不可檔的趨勢。本文乃針對媒體影片教材製作的經驗與如何在通識課程中使用影音媒材的撇步野人獻曝一番,以期收拋磚引玉之效。
壹、媒體影片教材製作的經驗
一般老師對於教材製作仍停留在紙上作業的階段。一部安裝有Microsoft Office各種文書處理軟體的小筆電,便能應付所有圖文教材的製作。但是,講求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學習成效的通識教學現場,媒體教材的融入已成為主流,如何提升自製媒體教材的能力也是當今通識教師的所必須正面迎接的問題。筆者將近年來製作媒體影片教材的經驗歸納如下:
一、硬體部分
(一)媒體教材影片製作的最低要求是一部數位相機及一套後製軟體。數位相機有流暢的錄影功能即可,目前市面上2011年以後生產的數位單眼(DSLR)皆具此功能且效果奇佳,適合做媒體教材影片的拍攝用途。如果能用高清數位攝影機(HDV)來拍攝影片更好,因為家用型或專業型的數位攝影機可外接麥克風,收音效果更趨完美。以上這些拍攝的硬體投資不超過三萬元便可搞定。再教您一個秘訣:要有穩定的畫面、成功的拍攝,一支合適的腳架是必備的。腳架的錢不能省,因它關係著您的影片素材是否具備可看性。至於如何拍攝,就是將腳本寫好,一幕幕的架好腳架拍即可。拍攝時儘量不要離說話主體太遠,聲音就不會太小且較無嘈雜的環境音被收進來。目前,筆者使用Canon 60D單眼數位相機加上17mm-55mm F2.8的鏡頭與鐵三角AT-9941的麥克風,這套不到1.5公斤的裝備,可以滿足所有拍照與FullHD錄影的需求。
(二)利用USB界面的「影音擷取棒」:這種價格不超過一千元的體積輕巧、方便攜帶、隨插即用的「影音擷取棒」,不論桌上或筆記型電腦皆可使用。它的功能是:擷取、轉換傳統錄影帶或任何影音訊號成為數位影像。推薦理由是:使用方便,一鍵就可快速轉換並將檔案影片上傳到YouTube與Facebook,亦可將檔案轉換成iPod、iPad與PSP播放格式,甚至可製作個人風格光碟選單、轉換影像成DVD/VCD格式。它的用法是:只要將「影音擷取棒」連接到主機上的USB 2.0連接埠,立即可將各種裝置(DV、DVD、WebCam、電視、第四台等)的影音畫面,即時顯示於電腦螢幕中觀賞或是進行影音擷取製作。我們可以利用所附軟體簡單剪接編輯,輕鬆打造個人的影音數位教材。若是老師們搭配市面上最受歡迎、最容易上手的威力導演或會聲會影,可將擷取的影像進行剪接編輯。上述的兩種軟體亦提供彈性的操作界面,可自由調整編輯區域的間距並可直接拖放影片、相片至瀏覽區即時進行預覽,內存豐富特效和範本,可自由選擇做出想要的影片效果。除此之外更有「影像抖動修正」、「光線調整」、「影片自動修正」等智慧功能,補救不佳的影像畫面。因此,老師們若從想錄下電視新聞、有線電視節目、DVD光碟機等訊號來源做為教材的話,都可以輕鬆用「影音擷取棒」幫您完成一段您想秀給學生的數位教材影片。特別是「影音擷取棒」所擷取的檔案可以直接內嵌在PowerPoint檔案中播放,讓您的上課簡報更活潑、生動。
(三)掃瞄器:一台可以掃瞄相片、底片、報章雜誌等平面圖文素材的掃瞄器是一般教師製作教材必備的工具,至於如何應用我想不用多作說明。有購買念頭的最好不要考慮採購事務機(內含傳真、掃瞄、影印及列印等功能),因為它的掃瞄功能是相當有限且不具高解析度。筆者大膽在此幫不知如何下手的教師們,推薦EPSON Perfection V330 Photo超薄底片掃瞄器,它是市面上同級產品最輕最薄的掃瞄器,解析度高達4800dpi且高度僅6.6公分、重量只有2.8公斤。它可以掃瞄相片、文件與底片。網路購買購格只有3990元,價格效能比非常划算。擁有它,讓您的教材製作更活潑、更精彩。
二、軟體部分
(一)剪接軟體:拍完的影片統稱素材。素材必須用後製軟體編輯並輸出成特定格式。編輯的過程簡單說包括:剪接(去蕪存菁)、轉場特效的使用、上字幕、配樂與製作片頭及片尾。以市面上最容易取得的「威力導演」、「會聲會影」與「Corel DVD MovieFactory」三套後製軟體來說,皆可無痛學習完整個剪接的技巧,取得的價格亦低於四千元。若是最新版本的話,又兼容各種影片格式,讓您的各種格式之影片素材可以互剪,增加教材影片內容的豐富程度。再者,上述三討軟體皆有完整的圖文並茂電子說明書檔案,可無師自通、不需假他人經驗而自我學習影片製作的完整過程。最後,影片完成後可因應需要輸出成各種格式的影音檔案,例如:無失真的AVI檔、畫質高的小檔案MPEG4檔、可在DVD播放機播放的DVD影片或藍光光碟等。只要您熟悉一套後製剪接軟體,加上前置拍攝的影片,便可以輕鬆的完成一部劇情片或紀錄片,讓上課的過程更為活潑、吸引學生的目光,更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教學熱忱。
(二)截圖、修圖軟體:拍完照片要做運用,我通常會使用AcdSee這套軟體。AcdSee是一套看圖軟體,也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影像處理。但其功能強大,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的秀圖軟體之一,具備瀏覽圖片、編輯器與批次修改檔案各種屬性等功能,介面友善、無須太多時間即可駕馭、活用。
(三)DVD備份軟體:我常使用Dvd Decrypter這套個免費的DVD備份軟體,備份後的檔案容量小、有中文化且永遠免費,可以輕鬆又便捷地備份與存檔教學影音資料。
介紹完上述的軟硬體之後,對於剛起步要從事數位教材製作的老師們給一個良心的建議:軟硬體的投資是必須的,不要再依賴校方的資源或排隊等器材的出借。若是不花點錢與付出時間,快快地熟悉您的工具並耐心學習每一項拍攝與剪接技巧的話,屬於您自己的創意媒體教材是不會出現的!
貳、如何在通識課程中使用影音媒材
在通識課程中使用像電影這樣影音媒材的好處那麼多,如何做好開課前準備便很重要。在此,我們將探討電影相關通識課程如何做形式與內涵的區分:筆者把電影與通識課程的結合,依授課名稱與內涵區分為二大類。第一類是把整個學期以觀賞電影為主軸,隨之導入相關議題介紹及討論的A類,例如:「電影與人生」、「電影閱讀美學」、「台灣電影與現代思潮」、「從電影看哲學」等。另外,是以人文社會或自然科學等相關主題開課,輔以電影作為教學媒體的B類,這類課程穿插電影播放作為上課媒介,幫助學生學習枯燥的理論,例如:「當代思維與視野」、「音像詮釋美學」、「人文學概論」、「憲法與立國精神」、「基因的奧秘」等。二者的區分主要在於課程名稱中有無電影二字。但是,也有例外的情況;例如「影視史學」、「文本的多媒體詮釋」等,因以電影觀賞為主,議題討論為輔,也應被歸為A類的電影通識課。而電影通識課合理的授課狀況是:A類的電影通識課在十八週的課程規劃中,約有三分之一個學期在觀賞電影,另三分之一的學期時間老師講解理論或介紹播放電影與該次上課主題的關係,最後的三分之一則是作為期中、期末考與小組討論及期末(自製影片)報告等彈性運用的時間。B類的電影通識課在十八週的課程規劃中,應有超過二分之一的學期時間在講授該課程之核心理念,另外四分之一個學期以高度關連性的影片導入課程當中作為調劑與啟發,另四分之一的學期時間作為期中、期末考與分組討論或期末(自製影片)報告等教學活動運用的時間。電影通識課不論A類或B類,提供老師在下列幾點建議下開始進行課程的規劃與實際進行。
一、利用影音媒材融入課程開設前的準備工作
(一)開課前準備好整學期所要播放的完整影片或片段。
(二)指定教科書或編製講義說明觀影基礎概念,例如作者論與作品論的區別,導演、劇 本、演員、影史地位等背景資料。
(三)提供每週的延伸閱讀或觀影資料。
(四)將課堂討論題綱事先置入講義或課程網站中。
(五)架設課程網站(非必要),延伸課堂的學習與互動。
(六)準備電影實作的軟硬體,提供學生製作期末影片使用。
(七)訓練TA,以便協助各組順利解決製作期末影片所遇到的困難。
(八)針對拍攝影片的過程,製作完整的教學簡報及範例。
二、課程進行中的注意事項:
(一)學期初向修課學生明確指出本課程絕非「既輕鬆又營養」的一門通識課--它有嚴格的觀影要求、正常的上課方式、篩選過的教材影片,作業也有實做的要求。
(二)播放影片前一週,要求學生先上網蒐集導演、主題等背景資料。明確告知片中應觀察之技巧、情節或議題。例如:《六個大師的童年》中所指的是哪六位電影大師。
(三)最後講解電影的意義層次時,再將授課主題思想(例如:人生哲學與美學)導入。
(四)要求學生觀賞電影時作筆記。
三、影片播放種類:播放之影片屬性必須分為兩類
(一)片段影片:配合課程主題擷取或剪輯5至10分鐘之影片,看完後簡短討論。例如:《光陰的故事》、《兒子的大玩偶》及《巴黎我愛妳》、《紐約我愛妳》、《1965眼中的巴黎》,每個故事皆8至25分鐘,很適合作為上課教材。
(二)全片播放:60-80分鐘左右之影片,看完後立即分組討論並報告。例如:《四月物語》、《天使的約定》、《蘿拉快跑》、《內衣小舖》、《歌舞中國》等,此類影片很適合觀後討論。若影片時間過長,亦可自行剪接成簡短版。
參、結論
影音媒材功用非只限於娛樂大眾,而是一個具有思想內涵的媒介。尤其是其豐富「思想」的內涵與標準「文本」的結構,我們可藉由像電影這樣的強勢影音媒材融入通識課程,教導學生何謂「平等」、「自由」、「環保」、「生命關懷」、「性別尊重」等抽象主題。如此,將影音媒材融入通識課程的設計可活潑課程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有些學校主管對於電影結合通識課有些誤解,這些誤解與老師所造成缺失的可歸納成以下九點:首先是因為上課時,老師輕鬆、學生放鬆,播完影片老師若不講解,容易淪為電影放映師,學生也學不到東西。其次,學生的評分易流於形式,因一般評分是藉由觀影心得寫作為之,學生容易蒐集資料置入心得中,難以區分學生用心程度。第三、校方多不支持,因為觀賞電影被視為是種視聽的娛樂活動,難與其他系統通識課程的嚴肅性格相比較,因此校方常戴有色眼鏡看電影通識課的開課動機。第四、電影通識課的開課門檻低,任何學科領域的老師都可以在通識相關課程中播放電影、談論電影,甚至用現成影評授課,多無專業的技術或意義層面分析。第五、電影通識課容易對其他嚴肅性通識課產生排擠效應,招致大家都想開電影通識課;但是,電影通識課不能完全代表或取代人文社會及藝術類的課程,若是廣開電影通識課,則與通識教育的教學理念相違背。第六、影片具有不可小覷的影響力,若挑選不適宜的影片(例如裸身暴露或血腥暴力鏡頭過多),令部分學生作噁或感不適,則容易招惹爭議,徒增反效果。第七、有些學生觀影經驗比老師豐富,老師的準備與解析過淺薄,難說服學生導致教學權威盡失,老師容易被學生瞧不起。第八、有時一部公認的佳片(例如:韓片「有你真好」)同時在很多課堂上出現,學生重複觀賞,降低學習效率。第九、因教室黑暗、關燈播放影片,老師沒有管制好觀賞電影時的上課秩序,學生任意進出教室或不專心觀賞,盡失電影教學的意義。
不過,我們還是無法輕忽以電影作為教材所得到的好處,以下將說明為何要用及如何用電影在通識課程中成為最夯的影音媒材。
為何是用電影做為教材?原因是學生愛看電影,一聽到看電影,學習之心態便放鬆,興致也高昂。其次是電影常常是師生的共同話題:透過時下流行的影片,可找到談話的題材。(例如:從《海角七號》可以談電影情節中的音樂、愛情或墾丁這個景點)。第三是媒體式的教學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力:一般學生上課時專注力很難持續超過30分鐘,但是,觀賞影片就不一樣。通常一部被選在課堂被播放的劇情片或紀錄片平均長度約75分鐘(一節半),因為兼顧學生的專注力與留時間供映後討論,如此授課模式比起聽純演講的傳統式授課之教學效率高多了。因此,同樣一個觀念或理論要傳授給學生,透過多媒體短影片、動畫或一部完整電影是很容易吸引學生集中注意力並形成較深刻的印象。這也是建議通識課程導入電影媒材作為課程設計或改進的主要原因。第四點原因是電影具備多層次的意義可反映各種社會議題。好的電影可提供不同深度和角度的議題,作為師生切磋學問的媒介。最後,電影也可以成為學生活潑的報告:電影通識課可以教學生設計影音或影像的創意報告,因此,學生學習到更多的實作技能,塑造學生主動思考與團隊合作的成熟性格。
林武佐
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副教授。1970年生,臺灣省台中市人,東海大學哲學系博士班畢業。他一直以「快快樂樂學習、廣度深度兼具」的教學理念自持,也常站在學生的立場、用同理心幫助學生能享受到學習的樂趣。熱衷於自製教材、講義,喜好攝影與拍攝紀錄片。也常利用到各地旅行的照片或專為教材拍攝的情境照片置入課程簡報檔中,吸引上課學生的注意力。為提升課程深度,亦透過自編的講義將經典文章提供給學生研讀。最令學生感動的是,他常利用剪接的影片來呼應課堂主題,幫助學生理解艱深理論。這種符應時代潮流的授課方式使他開設的通識課程很受歡迎。因著上述的教學特色,林武佐常受邀參加通識教師研習活動,分享個人將媒體融入教學的秘訣。
本文轉載自「把理念帶進教室-通識教師實務錦囊」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