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表格、註釋因轉貼不易,詳參《把理念帶進教室》一書,本文轉載自該書粉絲專頁
圖片說明:張靜茹老師 圖片來源:小編野豬 |
「發現姓名的意義」在通識課程的應用
張靜茹
壹、課程設計理念
「發現姓名的意義」是「閱讀與書寫」這門大一必修通識課的第一個單元。課程目的是以「生命史」觀點為主軸,試圖藉由閱讀/書寫的文學領讀形式,讓學生能夠從認識自己開始,進而以自我為書寫主體,藉由自我探索、童年記憶、青春情感、家族互動、故鄉風土人情、生命經驗中曾經交會或錯身而過的人物等單元,設想作品與學生之間交揉共感的主題,開啟他們的記憶之門,從再現的過往經驗裡,淘洗出此刻的新意義,作為往前邁進的參考基礎。因此,如何讓學生了解文學不僅是單純的作者獨語、與我無關的平行課堂流程,而是可以與生命發生對話、連結和觸動思考的媒介,讓作品與學生從疏離的單向關係轉化為深層的互動關係,是本課程的重要目標。
在此一設計前提下,第一個課程單元「自我探索」,希望能從「姓名」這個概念切入,讓所有同學都能就自己的獨特標誌,作為敘說生命
貳、教學活動執行流程與實例
一、教學活動執行流程
在這門課程中,期待作品、授課教師、學生三方的有機互動。由於「
基於上述考量,這門課的每個單元大致皆以下列方式進行:首先是由
(一)作品的引介動機、內容與主題相關性的解析(50分鐘)
一開始先點幾位學生的名字。一方面是彼此認識的開始,同時也開啟
接著,就把〈鄭伯克段於鄢〉帶進來。授課過程中,少數同學表示,
聽完之後,我會特別向同學說明:這些角度和解讀方式都沒錯,但它
文章的原文雖然是文言文,但是講義中包含了白話文翻譯。因此同學
故事大要是:從鄭國一次兄長鄭莊公驅逐叛亂的弟弟共叔段,帶出兄
除了述說故事外,也深入剖析鄭莊公被取惡名、自幼背負讓母親難產
(二)由老師分享相關主題的生活或生命體驗(20分鐘)
「由老師分享相關主題的生活或生命體驗」的原因有二:一是和學生
我家所有兄弟姊妹都由爸媽取名,而且中間都有「玉」字,唯有我與
當我與學生們分享這段真實經驗時,他們覺得原來老師也會耍任性,
(三)由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或個人經驗撰寫。(30分鐘)
此一主題比較適合以個人方式撰寫,因為每個人的姓名都不同。我事
本單元主題雖然是「發現姓名的意義」,但是在題目設計時,可以讓
本單元的題目設計如下:
1、問題一(回答下列兩個小問題之一,100-200字)
(1)你所知道的關於自己名字有什麼涵意?你喜歡自己的名字嗎?
(2)若以上皆非,你覺得你名字可以解讀出什麼涵意或來自命名者
2、問題二(從下列兩個小問題中任選一個回答,50-100字)
(1)關於自己名字或綽號的愉快或不愉快經驗
(2)如果可以自己取名或取綽號,你會給自己取什麼?為什麼呢?
參、困難與解決之道
由於大一通識課程的學生,並非就讀文學科系,是來自各個學院的科
1、會覺得文學並非主科,不必花太多時間,只求不被當就好。
2、覺得學這些是浪費時間,不會帶來就業上的實質幫助。
3、受高中之前考試導向的國文教學及如何寫作才能拿高分的形式影
針對這些常見的問題,如1與2,我的解決方式是:先肯定他們對自
而第3個問題,除了先採取第二個教學步驟:「由老師分享自己的相
除此之外,授課教師可能會擔心:作為課堂實地進行的活動,若遇到
肆、結語:成果與運用
關於「發現姓名的意義」,我在設計前述延伸思考的題目時,背後的
第一大題的第一小題可讓同學們重新思考名字對自己而言的意涵,以
第二大題中的第一小題是讓同學們經由名字或綽號的相關回憶,了解
透過姓名這個主題,許多同學追溯了父母當初命名時對子女的期許,
張靜茹
靜宜大學臺灣文學系副教授。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學術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