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林崇熙時間」- 從「不理性」到「不禮貌」


       1980年代環保運動、農民運動、勞工運動、消費者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人權運動、反核運動、還我母語、還我土地、回鄉運動、…等諸多社會運動中,只要聲勢浩大到鎮暴警察嚴陣以待,第二天所有報紙(除了自立晚報)就會以「不理性」來污名化之,卻不探討此社會運動的訴求與意義。對於與權力共構的媒體而言,何謂「理性」?就是「和平」地遞交陳情書後迅速離去,也不追究此陳情是否有效之謂。也就是說,所謂「理性」,就是依照權力者的遊戲規則,在其可控制範圍內行動之謂。

       當社會運動已經多到鎮暴警察的拒馬都懶得收回隊部,而堆在路邊方便取用時;當「社會正義」訴求挾著龐大民怨而超越藍綠惡鬥之際,習於操弄媒體的權力者愕然發現「不理性」污名已經失效了。因為,人民已經不再依照權力者的遊戲規則來玩——政黨輪替讓早年朝大野小的優勢不再;環保抗爭的一再勝利讓御用專家的知識優勢不再;網路發達讓報紙銷量銳減而主流傳媒優勢不再。——當權力者的種種遊戲規則一路崩解,最後底線就是父權社會的「尊嚴」。       前述各種社會抗爭好歹都是「大人們」之間的競爭,輸了都有扳回的機會;可是,「大人vs.小孩」之間的上下關係一旦崩解,就再也沒有回復的機會。尤其是國民黨政府對於1949年國共鬥爭之際「反內戰、反飢餓、反迫害」的學生運動一直有著揮之不去的潛意識陰影,因而創下舉世罕見的軍人(教官)進駐校園掌理學生之舉至今。(此應該申請金氏世界紀錄)這就是為何2012年底學生運動聲勢浩大之際,教育部要發函各校教官「關心」學生云云。當此「關心」引發更大的反彈時,與權力者共構的媒體驚慌失措地使用「不禮貌」來貶抑學生。這已經表徵了權力者最後/最直接的底線了。       「禮」處理人與人相處的社會關係,因而「禮貌」僅僅存在於具有規範共識的社會關係(遊戲規則)中。當權力者一再把學生當小孩而不予重視,更忽視學生一波波的訴求時,學生就不再信任掌權者。《孟子》〈離婁篇〉:「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君臣關係都如此了,何況作為公民的學生與官員之間不再有信任關係之時,何來「禮貌」的存在?       台灣的大學教育最嚴重的意識型態就是將大學生視為不成熟的小孩。因為是小孩,就無行為能力,所以事事都要監護人簽章同意或通知家長。曾經有位比我年紀還大的研究生,是任職中央部會的11職等簡任官,當他因為工作繁重而需休學時,大學竟然要他的家長簽章同意!一個五十幾歲的人只因為具有學生身份,就突然變得沒有行為能力嗎?國家怎會任用一個沒有行為能力的人掌理十數億經費?       清大學生「不禮貌」事件凸顯了權力者還想將大學生貶抑為小孩子而可不理會。權力者不知道的是,其習用的威權式遊戲規則已經瀕臨崩解。但在公民社會新世代尚未成形,在執政黨的總統信任度低於20%時,及在野黨無能提出競爭型方案時,就先讓年輕人(忘掉「學生」這一詞吧)衝破沉痾與揭露不公不義吧!(作者為雲科大文化資產維護系教授)

文章出處:http://ppt.cc/ec15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