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周平時間」-關於高教評鑑的一段慷慨發言


時間:2012年12月26日
地點:政大公企中心

       教育部委託政大公企中心舉辦「高教評鑑論壇」,以下是我當時在達官顯貴面前放肆的逐字稿,有點口語化:
       謝謝吳校長的溢美。我一個月前在這裡表演胡琴,是因為教育部「大學小革命計畫」的成果發表會,這個計畫執行一年多,投入非常多的時間和心力在社區,帶著沒有音樂基礎的老人學習二胡,相信這種社區音樂美學的啟蒙工作也是高等教育對社會有貢獻的一種方式。
       但是教育部這麼好的「大學小革命」卻與教育部所推動的「高教評鑑體制」有緊張關係,兩者似乎是互斥的。例如,在執行小革命計畫過程當中有許多老師因為評鑑的各項指標而將其心思和身體產生了製肘和束縛,而沒有時間和心情參與。這是一個教育部很好的計畫,目的在鼓勵老師跟學生一起走出校園走入社區,可是現在大學評鑑方式卻不鼓勵這樣的做法,亦即,這樣的作法得不到評鑑指標的肯定。以致很多老師都不想浪費時間再對評鑑無益(卻對社區和學生有益)的事情上。       剛剛賴校長提到學生鬧自殺老師卻沒時間管,陳副校長提到老師跟學生一樣會議中用電子器材滑來滑去。我有次在上課時,學生都趴著或當低頭族,我上課上到一半就把所有人叫起來,向同學曉以大義,我說道:「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後一天,告訴我你要做什麼?」一位學生回答:「我要打魔獸世界。」(真是教育失敗啊!)第二位說:「昨天沒睡好,我就睡他一整天。」(真的沒救了!)第三位(我也不指望會有什麼驚人的答案):「如果生命只剩最後一天,我要善用時間認真聽你的課。」我兩行熱淚馬上流下,並請他到台前與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要在生命最後一天聽我的課,他以非常堅定的語氣說:「因為聽你的課度日如年。」雖然這是個笑話,但背後有個嚴肅的東西,事實上現在學生學習沒有熱情了。       第二周期的評鑑就是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成效,但問題是,老師現在為評鑑做了許多跟教學無關的事情,做這些事都是要停止教學去做paperwork的。雖然評鑑佐證資料的背後預設是 “evidence-based”,甚至剛才陳副校長講到RCT(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我雖不同意用RCT的方式來設計大學評鑑,但即使用RCT來看,現有的評鑑信度、效度都大有問題。我更反對evidence-based的實證主義心態來檢視大學殿堂中的學習歷程和知識中不可言說的豐富面向。更何況,從實作經驗來看,大家心知肚明,為了評鑑結果好看一點,有太多假資料和太多的作文比賽。這牽涉另一個層次的問題。       先做個比喻,「一個雞蛋從外面打破,它就只是個食物,如果從裡面打破,它就是個生命」。問題是今天評鑑制度就是從外面打破大學,讓他失去生命。目前高教評鑑的法源依據就是「大學法第五條」,但大學法第一條的精神是「學術自由、大學自治」,可是馬上就被第五條閹割掉了。第五條有兩項,第一部分看起來還是有自主性,但第二項說「教育部應定期舉辦評鑑並公布結果,評鑑結果跟經費或組織發展有關聯。」我們可以說第五條是一個惡法,大家可以思考看看,這法是否要取消。       很多來賓說評鑑雖然不好但還是有必要,但我覺得評鑑能免則免最好不要,因為它除了所謂的「顯性功能」外,還有「隱性功能」。且「隱性功能」越來越凌駕於「顯性功能」。接下來,我就事論事,得罪之處請大家原諒。評鑑產生的「隱性功能」之一,就是「製造了學官兩棲的學閥」。包括高教評鑑中心裡面有多少高階退休公務人員進入?其所產生的權力與利益早已經盤根錯節了。這裡面有很多師範體系與教育大學的人,這裡面有沒有群帶關係?恕我直言,是否能拿出來大家檢視,特別是評鑑業務處,是否有台北教育大學、新竹教大學或者是師範大學人?或者甚至於技職體系是否有師大公教系的一群人的關係網絡?為什麼他們可以決定不同性質大學的評鑑方式,這不就是一個「隱性功能」嗎?對他們來說,評鑑是一個累積權力與利益非常好的機制。       第二周期已經公布結果,其中「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未通過,理由是研究能量不足,但第二周期是重視學生學習成效,為什麼研究能量不足是決定不過的原因?這有問題,剛很多人提到訪評委員素質有問題,我認為高教評鑑中心的素質也有問題,教育部恐怕是所託非人吧!訪評委員一定要找正教授嗎?正因為如此,很多私立大學就從國立大學或公務體系退休的高階公務人員來擔任正教授,說難聽一點就是當「門神」。其中不乏教育部長前任教育部長,好幾位都是大學校長,其實就是要對應評鑑或爭取獎補助款,這就是高教非常嚴重的亂源。       說到這裡我就滿腔憤怒。目前這些「隱性功能」正繼續盤根錯節地發展中,令我非常痛心,我們還需要倘論「評鑑的理念」嗎?其實它真正造就的是一個利益集團。我們社會學強調反身性(reflexivity),就是觀察自己對別人觀察時的正當性。我們在討論評鑑時也要有個眼睛跳到我們身後,來觀察我們正在進行的評鑑。坦白說,我在此要質疑,我們今天大會所邀請的貴賓們的正當性。大會都找大學校長或評鑑中心董事長或是高階官員,領導階級佔了絕對多數。與會成員能代表第一線的高教老師、學生和職員嗎?我認為在座的各位有一個共同的、無意識的心態結構,即便是大家意見不同,這些心態結構可能跟你們的優勢位置有關係,而這些可能是第一線芸芸眾生所沒有的想法,因此這是個沒有真正民意基礎的論壇。諷刺的是,今天召開高教評鑑論壇,就是為了「廣納建言」,那其實是個假象。       我們文化裡有個不好的現象,評鑑誘發出陽奉陰違,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陋習。如果評鑑是健康檢查的話,有個莊子的比喻,「倏忽兩帝」好心要為「混沌」開刀,讓他五官分明,但「混沌」七日之後就七孔流血而死了。因為他的「自自然然、渾然天成」的本來面目,被我們認為他不夠健康的人用手術刀給挖死了。這比喻告訴我們,大學有很多非常可貴的,無法用數字或語言描述的智慧。我自己有看蘇格拉底,特別對柏拉圖的學園師生間的對話和論辯嚮往,或者是中世紀甚至羅馬世紀的大學精神,對照今天專業主義為主的大學和大學評鑑,我們已經看不見這些可貴的東西了,所以大學的生命其實是萎縮的。先說到這裡,謝謝!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