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是人與世界的連結,你吃下去的,決定你是什麼樣的人,可以決定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一座小行星的飲食方式》
幾天前收到一位北藝大同學葉思的來信,說明他是一個稱為「料理最前線」的團隊成員,這個團隊是因為士林王家事件所成立的,他們一面協助王家對抗建商的壓力,一面思考如何滲透、改變一個社區的思考。 沒有意外又讓人充滿意外的是,這群年輕人選擇從飲食開始。
我們藉分享食物建立親屬關係、愛情、旅行的記憶、神聖的信仰,我永遠記得小時候母親把花生米放進嘴中嚼爛,再吐出來塞到我嘴巴裡的滋味。而這些年我在閱讀環境史的過程中,更體認到食物就是文明。我們的餐桌不僅是一種人類和其他動植物的互動,甚至是一個生態系。 葉思給我的信裡寫著,「料理最前線」因緣際會想像在王家被拆除舊址上,有一間開放廚房的樣子,他們和「台灣都市更新受害者聯盟」的成員,真的把這個想法實現,蓋了一座麵包窯。在跨年的這一天,幾個年輕人辦了一次「窯烤馬拉松」的活動,將烤出來的麵包與社區居民分享,問我願不願意來一趟拿他們的手作麵包? 到了現場,這些年輕朋友正在自己綁筋、砌磚、焊接、設管、粉刷的廚房工作,頭上戴著象徵蒙面游擊隊精神的各種面具,寒冬中一走近就感覺到不可思議的熱氣。那些麵糰重拾了上一代人對食物的手作情感,也揉進了他們的溫柔意志,和願意彎腰學習的態度。 一位自稱「蒙面kiki」的女孩教其他人做麵包,一開始的建築技術則是謝英俊工作室的助手協助指導的,麵包窯底下的磚座則是大夥看著設計圖砌造出來,包裝麵包的紙袋,則蓋上了他們結合藝術專長所設計的圖騰。一枚麵包的完成不是從口袋掏錢出來到麵包店購買,這是一幢被拆毀的房屋所教會他們的事。
他們做的,不就是真正的「耗思」(house)? 我買了他們的麵包,在走夜間步道前拿回鞋店和母親及二哥店裡的店員們分享,他們問我是哪一間店買的?(士林夜市的前頭,正巧開了一家總是排滿人龍的昂貴麵包店)我選擇了一個最簡單的答案,一群剛學會做麵包的年輕人做的。 晚上我和M選擇走夜間步道度過兩個年之間的時間界限,在不遠山下那間「耗思」前面,一群年輕人仍然守著熄爐後漸冷的麵包窯跨年,繼續思考著自己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世界。這個「年」他們不需要花火才能跨過,我想下個年,下下個年也不用。
------------
延伸閱讀:
「料理最前線」的網頁,看看他們還做了哪些事情:D
http://cooking-at-the-front-line.blogspot.tw/2012/11/blog-post_28.html
(圖文出處:吳明益老師臉書 http://ppt.cc/1Hiy)
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