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設計師的態度與精神
前幾天,與幾位設計系的師生看了一部電影「米其林廚神:美味的傳承 Step Up to the Plate」,關於「父傳子藝、子承父業」的紀錄片。由「米其林三星的法國大廚」米修布拉斯(Michel Bras)與其子賽巴提恩布拉斯(Sebastian Bras)親自演出。故事在述說:米修布拉斯希望能真正退休,讓兒子賽巴提恩布拉斯可以獨當一面主持餐廳,但因放心不下,每天早上仍親自和廚師們討論當天的菜單。父子兩人也經常在料理研發上唇槍舌劍,任何細節都堅持要完美,對待餐盤裡的食物,有如藝術家在創作時的精心雕琢,他們的料理不僅是食物,也可以說是藝術品!
其中有一些很引起我們共鳴的片段,是關於「米其林廚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挑戰自我、不斷嘗試的態度。看著大廚為了每天的菜單設計,早晨天還沒亮,就到自己栽種的菜園裡挑選當日蔬菜、香料,一邊思考着菜色的設計;回到餐廳,便召開會議,指揮廚師們當日料理方針、叮嚀服務生熟背料理介紹與禮儀態度、所有需要照顧的小細節;一天結束以後,馬上檢討白天的工作,以及馬不停蹄地設計、實驗、練習新的料理方式;遇到瓶頸的時候,更執著於突破,向大自然探索靈感,自我內化,直到完美為止,但也許沒有完美的時候!一盤料理,除了色香味俱全外,更為了視覺上的藝術性、味覺上的層次感等百般挑剔,永無止盡的毅力磨鍊,每一道料理,都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作,不斷的經驗累積與精進,造就了米其林三星大廚。
電影看到這裡,大家不約而同地想想自己,如果我們都立志成為一名設計師,我們是否能夠有這樣的精神?我們是否能夠如此專注?我們是否已找到能讓自己執著的事情?我們是否願意訓練自己擁有這樣的態度?
時代的變化太快,每天我們接收着太多的資訊,身邊聚集了琳琅滿目的事物,寧願被五光十色吸引,在認同安逸、追求輕鬆、短暫滿足感同時,我們早已失去了專注與堅定的心。如何找到讓自己執著的事情?如何為這件事付出專注的心力?自我磨鍊是必經的過程累積,持續進步是對自我的期許,打造自己如同米其林名廚一般,也是身為設計師的態度與責任。
國內設計教育訓練及國外設計教育的養成的不同
很慶幸自己有機會申請獎學金,前往倫敦的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產品設計研究所(Royal College of Art , Design Product)研習一年。在這一年當中,衝擊最大、影響我最深遠的並不是如何做出偉大的作品,而是設計思維、實驗精神和教育的模式。
在RCA的教育是師徒制,沒有像台灣的修課拿學分的情況。師徒制必須非常主動學習以外,還必須規劃自己的學習內容,自己想完成什麼樣的事情等;修課拿學分比較被動,學生是去完成被規劃好的課程。基本上,兩者所教育出來的學生,在對於自己的本分與責任感上的認知,已有差距。而,來到RCA求學的學生,大部份是非常認真、或已有過工作經驗、或是來探索與挑戰自我的人,每個人都多少具備了明確的目標,以及面對設計考驗的態度。在RCA鼓勵獨立思考自己的設計理念,老師則鼓勵與輔導學生發展自己的設計潛力、帶領學生看見自己看不見的視野,或是在學生懷疑自己時發揮捍衛想法的力量;更重要的是,老師本身也是設計師或創作者,在他們經營運作自己的設計案時,學生可以同時參與見習。
因為學風自由,思想開放,加上倫敦的藝術文化風氣潮流,讓學習設計的人有著活潑的思維、勇於懷疑與批判、看見同一個議題能有多元的解讀方式,教育能讓學生保有自己的主張,不管是對於設計能量的培養、自我人格養成都是難能可貴的。相對的,國內的從小的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普遍帶領學生趨向同一種思維與想法,窄化視野的也造成對於未來學生自我學習的障礙。
另外,在RCA的環境下,我看到了不同面貌的「實驗精神」,對於自己設計想法的實驗精神。在RCA學習,是在容許錯誤下,不斷的實驗設計構想,直到每一個環節都完美為止;往往為了完成一個設計案,修修改改、突破巢臼、學習新的技術、製作新的機器、尋求資源等,花上好幾個月或幾年都有可能,設計師好幾年下來,也許只在同一個設計案上精雕細琢,改版精進,專注完美。國內設計教育比較速成,要求快速設計、快速生產、快速結案,再換下一個不同的設計案進行;如此一來,無法養成「精益求精」、「專注堅持」的觀念。 而,這樣的觀念會形成設計師處理任何案件的態度與決策標準,不可或缺。
喜歡設計、興趣是設計,與自己願不願意成為設計師是兩回事。如果沒有認同成為設計師的志業,僅靠興趣將會容易面臨半途而廢的心情,就像小時候實驗性地學了好幾種才藝,長大後卻也難以持續。設計教育,應該優先讓學生理解成為設計師必須經歷的過程、所需具備的意志和態度、未來需要面對的事情,再來談設計的知識內容!
我是王鈺喬,大學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交大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曾前往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產品設計所研習,畢業後回母校成大工設系擔任講師三年,目前與曾元琦成立STUDIO YCYC/逐意設計工作室,以「再次閱讀生活」的理念,帶來不同主題系列精品金工創作。每件作品都是從設計師與素材的對話中所誕生,呈現了「生活文化內涵」、「溫潤手工質感」以及「優雅氣質細節」的氛圍,再次閱讀生活中的美麗。